时敛去,却在空气中凝结成一种绷紧神经的僵持。朝鲜战争进入了一段相对漫长却暗流汹涌的休整期。美军在南方舔舐伤口,志愿军在北方积蓄力量,双方都像盘踞的猛兽,用沉默丈量着下一次扑咬的距离。
对李天佑而言,这五个月的休整期是名副其实的冰火两重天。明面上,他依旧是运输队里一名普通的卡车司机,每天握着方向盘穿梭在补给线上,像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但这平静的表象下,却是如影随形的束缚。
李天佑渐渐开始像钟表般严格遵守规则。卡车的轮胎永远沿着规定路线的辙痕行驶,哪怕路边废墟里露出半截美军罐头,他也目不斜视,油门踩得平稳,仿佛那诱人的金属光泽只是普通的石块。
停车休整时,他会和保卫战士一起坐在驾驶室里吃炒面,目光始终落在车辆周围三米内,绝不主动提议去“探索”任何可疑区域,担心连多看一眼废墟的动作都显得“不合时宜”。车上的物资交接更是一丝不苟,清单上的数字与实物核对三遍,签字时的笔画工整得像印刷体,绝不给人留下“夹带”或“遗失”的任何想象空间。
空间里的宝贝成了封存的禁忌。那些从柳潭里“顺”来的美式罐头、磺胺粉,还有几件能抵御严寒的厚呢子大衣,都静静地躺在黑暗中,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除非在极度饥饿或严寒中,他绝不轻易动用,仿佛那是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就会释放出无法预料的危险。
渐渐地,李天佑成了运输队里最沉默的人之一。战友们讨论前线“神迹”时,他要么认真擦拭方向盘,要么低头保养车辆,仿佛那些传说与自己毫无关系。就算有人聊起停战谈判的乐观前景,李天佑也只是笑笑,从不接话。他像一台专注于方向盘和路况的机器,把所有情绪都藏在眼底深处,只在没人注意时,才会任由疲惫和焦虑爬上眉梢,稍稍放松片刻。
在跟过车的保卫战士们的眼中,李天佑是个技术过硬、性格沉稳甚至有些木讷的可靠老兵。无论遇到小股敌袭还是炮火封锁,他总能第一时间踩下油门或躲进掩体。化险为夷的次数多了,大家都将一开始的“幸运”最终归结为“经验老到”“运气好”,是个让人省心的搭档。可只有李天佑自己知道,每一次平稳运输的背后,都是内心无声的嘶吼,那曾让他在长津湖力挽狂澜的空间能力,此刻像沉重的枷锁,勒得他喘不过气。
更让李天佑坐立难安的是,他知晓这段“静默期”背后隐藏的血腥真相。当广播里断断续续传出“联合国军提出进行停战谈判”的消息,基地里逐渐弥漫起乐观情绪时,李天佑的心却沉到了谷底。
只因为他清楚地记得,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这场“和谈”不过是美军精心策划的烟幕弹,真正的目的是利用志愿军后勤线漫长脆弱、依赖“礼拜攻势”的致命弱点,积蓄力量发动大规模反击,目标直指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