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阅微草堂笔记》云:世传推命始于李虚中,其法用年月日而不用时,盖据昌黎所作《虚中墓志》也。
译文:
《阅微草堂笔记》说:世间传说推命之术始于李虚中,他的方法只用年、月、日而不用时辰,大概是根据韩愈所写的《李虚中墓志铭》。
注解:
“李虚中”为唐代命理学家,被认为是八字推命术的早期代表人物。
“昌黎”即韩愈,唐代文学家,曾为李虚中作墓志铭。
“《虚中墓志》”指韩愈所撰《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是记载李虚中推命方法的重要文献。
原文:
其书《宋史·艺文志》着录,今已久佚。惟《永乐大典》载《虚中命书》三卷,尚为完帙。所说实兼论八字,非不用时,或疑为宋人所伪托,莫能明也。
译文:
他的着作在《宋史·艺文志》中有记载,如今早已失传。
只有《永乐大典》收录的《虚中命书》三卷,还算完整。
书中内容实际上兼论八字,并非不用时辰,有人怀疑这是宋代人伪造的,无法弄清楚。
注解:
“《宋史·艺文志》”为《宋史》中的典籍目录部分,着录历代文献。
“《永乐大典》”为明代大型类书,保存了大量失传文献。
“八字”指生辰八字,即年、月、日、时四柱干支,此处强调《虚中命书》涉及时辰。
“伪托”指假托他人之名创作,反映后世对《虚中命书》作者的争议。
原文:
然考《虚中墓志》,称其最深于五行书,以人始生之年月日所直日辰枝干,相生胜衰死生,互相斟酌,推人寿夭贵贱,利不利云云。
译文:
但考证《李虚中墓志铭》,(文中)说他最精通五行之学,根据人出生的年、月、日所对应的日辰干支,(通过干支间的)相生、相克、盛衰、生死(关系),相互斟酌考量,推断人的寿命长短、地位高低、吉凶祸福等等。
注解:
“五行书”指研究五行生克理论的书籍,是命理推命的基础。
“所直日辰枝干”即所对应的日辰干支,“直”通“值”,此处“日辰”实指时辰,体现李虚中推命包含时辰。
“相生胜衰死生”指五行干支间的相生、相克(胜)、兴盛、衰亡、生死关系,是推命的核心逻辑。
原文:
按天有十二辰,故一日分为十二时。日至某辰,即某时也,故时亦谓之日辰。国语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是也。
译文:
按说天上有十二辰,所以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
太阳运行到某辰,就是某时,因此时辰也称为日辰。
《国语》中说“星与日辰的位置,都在北方的维度”,就是这个意思。
注解:
“十二辰”指地支的子至亥十二支,对应天上的十二个方位,是时辰划分的天文依据。
“日至某辰,即某时”明确“辰”与“时”的对应关系,说明“日辰”即时辰。
“《国语》”为先秦典籍,此处引用其文证明“日辰”与天文、时间的关联。
原文:
诗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孔颖达疏。从旦暮七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是日辰即时之明证。
译文:
《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孔颖达的疏注说。从早晨到傍晚,七个时辰移动一次,因此称为“七襄”,这是“日辰”就是时辰的明确证据。
注解:
“《诗》”即《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出自《诗经·小雅·大东》,描述织女星的运行。
“孔颖达疏”指唐代孔颖达对《诗经》的注解,疏为解释经义的文字。
“七襄”指织女星在一天中移动七个时辰的位置,此处通过疏注证明“辰”即时辰。
原文:
楚词吉日兮良辰。王逸注:日谓甲乙,辰谓寅卯,以辰与日分言,尤为明白。
译文:
《楚辞》“吉日兮良辰”,王逸注解说:“日指甲乙等天干,辰指寅卯等地支”,将辰与日分开说明,更为清楚。
注解:
“《楚词》”即《楚辞》,“吉日兮良辰”出自《九歌·东皇太一》,描写祭祀的美好时日。
“王逸注”指东汉王逸对《楚辞》的注解,明确“日”为天干、“辰”为地支,二者分属,进一步佐证“辰”与时间(时辰)的关联。
原文:
据此以推,似乎所直日辰四字,当连上年月日为句,后人误属下文为句,故有不用时之说耳。
译文:
根据这些来推断,似乎“所直日辰”四个字,应当与前面的“年月日”连为一句,后人错误地将其归属到下文,因此才有了(李虚中推命)不用时辰的说法。
注解:
“连上年月日为句”指正确断句应为“以人始生之年月日所直日辰枝干”,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