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理探源【译注】 > 李虚中推命非不用时考

李虚中推命非不用时考(2 / 3)

、月、日、时(日辰)均包含在内。

“误属下文为句”指后人错误断句,将“所直日辰枝干”与后文连缀,割裂了时辰与年月日的关联,导致“不用时”的误解。

原文:

余撰《四库全书》总目,亦谓虚中推命不用时,尚沿旧说。今附着于此,以志吾过。

译文:

我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时,也说李虚中推命不用时辰,还沿袭了旧有的说法。

如今将这些附记在这里,以记录我的过错。

注解:

“《四库全书总目》”为清代纪晓岚等编撰的《四库全书》的目录提要,曾误载李虚中不用时。

“以志吾过”体现纪晓岚自我纠正的态度,承认此前的错误,增强了“李虚中用时辰”的可信度。

原文:

按:详观此考,足可破世人「虚中论命不用时」之惑。

译文:

按语:仔细看这段考证,完全可以消除世人“李虚中论命不用时辰”的疑惑。

注解:

“此考”指纪晓岚对李虚中是否用时辰的考证,此处按语总结前文,肯定考证结论,强调其对破除误解的作用。

总结:本章节主要讲了。

《命理探源》中的“李虚中推命非不用时考”通过文献考证与逻辑辨析,系统反驳了“李虚中推命仅用年、月、日三柱而不用时辰”的传统观点,论证其方法实为包含时辰的四柱推命体系。

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总结:

一、争议起源与传统误解

1.误读的源头

传统观点认为李虚中(唐代命理学家)仅用年、月、日三柱推命,此说源自对韩愈《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中“以人之始生年月日所值日辰支干”一句的断句错误。

后人将“所值日辰”与“年月日”割裂,误认为“日辰”仅指日期,导致“三柱论”的流行。

2.《四库全书》的误导

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沿袭此说,称李虚中“不用时”,但晚年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自我纠正,指出“日辰即时之明证”,并承认早年误判。

袁树珊在《命理探源》中引用纪晓岚的修正,作为核心论据之一。

二、袁树珊的考证依据

1.文献训诂与字义辨析

“日辰”即“时辰”:袁树珊援引《国语》《诗经》等典籍,指出“日辰”在古代汉语中本指时辰。

例如,《国语》中“星与日辰之位”的“日辰”即指十二时辰,孔颖达疏“从旦暮七辰一移”亦佐证此点。

李虚中着作的直接证据:《李虚中命书》明确提到“四柱者胎月日时”“支干纳音之气,顺四柱以定休囚”,直接使用“四柱”概念,且多处论述时辰对命理的影响。

2.逻辑推演与命理实践

准确性需求:若仅用三柱,同日生之人命运差异无法解释。

袁树珊指出,李虚中推命“百不失一二”的高准确率,必然依赖时辰细分。

历史连贯性:汉代已用干支纪时,唐代命理术不可能舍弃成熟的时辰体系。

袁树珊强调,李虚中作为进士出身的学者,不可能忽视时辰这一基本计时单位。

三、对命理学术的影响

1.澄清历史脉络

袁树珊的考证揭示:

四柱推命法并非宋代徐子平首创,而是唐代李虚中已奠定基础,徐子平的贡献在于完善十神体系与简化胎元等复杂因素。

八字命理的核心框架(年、月、日、时)在唐代已成型,宋代是精细化发展而非创立。

2.方法论的启示

文本考据的重要性:袁树珊通过对比墓志铭原文、李虚中着作与历代注疏,展现“以经证经”的学术方法,强调对经典文本的准确解读是命理研究的根基。

破除权威迷信:即使如纪晓岚这般的大学者,也可能因断句错误误判史实,袁树珊借此倡导独立思考与文献互证的治学态度。

四、争议的深层意义

1.时辰的命理价值

该章节通过论证李虚中使用时辰,间接确立时辰在八字中的核心地位:

时辰是五行能量的最终落点,决定命局的细微差异(如同一时辰内不同刻出生者的命运分野)。

时辰与日柱的配合(如“日禄归时”“时上偏财”等格局)是命理推算的关键依据。

2.学术范式的革新

袁树珊的考证标志着民国命理研究从经验总结向学术化转型:

引入现代文献学方法,将命理研究从玄学范畴提升至学术考证层面。

为后世学者(如韦千里、徐乐吾)重新审视命理经典提供方法论范本。

五、袁树珊的结论

1.核心论点

李虚中推命体系实为四柱法,时辰不仅被使用,且是决定命局吉凶的关键因素。

传统“三柱论”是对古文断句与字义的双重误读。

2.学术价值

还原

最新小说: 快穿一章虐渣,纯爽 王朝的腐朽 龙族:理综挂科后我被迫屠龙了 钢铁先驱 凡女修仙:我在修仙界刷熟练度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乖,再让我亲一口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混在民国当警长,军阀列强都怕我 万兽之国(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