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成为大明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吕氏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是她一步步为儿子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费尽了心血,耗尽了心神,连白发都早早生了出来。
吕氏沉思了良久,连窗外的月色似乎都移动了几分,而后方才抬头看向朱允炆,眼神变得坚定,已经有了决断,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不再犹豫,目光炯炯,连坐姿都更加端正了。
此刻的朱允炆正一脸希奕地看着自己的老娘,等待着她的指示,身体微微前倾,一副虚心受教的模样,认真极了,连呼吸都放轻了些,生怕打扰了母亲的思考。
“戒骄戒躁。”
“允炆,你现在已经走上了正确的路,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前途光明,像朝阳初升,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和可能,连路上的荆棘都会为你让道。”
“既然燕王府学宫今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那往后自然也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到时候你皇爷爷对你只会是更加的刮目相看,你的地位会更加稳固!无人能撼动,像磐石一样,坚不可摧,屹立不倒,连风雨都无法动摇分毫。”
吕氏在这种时候依旧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同时训诫儿子,让朱允炆不要得意忘形,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坏了大事,像建造高塔,地基打得越牢,塔身才能建得越高。
“娘放心,孩儿晓得,孩儿明白这个道理。”
朱允炆虽然内心激动,可也保持着一分难得的冷静,他清楚母亲说的是对的,是为他好,像一盏明灯在黑暗中指引方向,不会迷失,也不会走错路,心里对母亲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燕王府学宫只是刚刚开始,今天只是第一天,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耐心经营,像园丁培育花木,不能拔苗助长,需要精心呵护,日日浇水施肥,方能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今天就早些休息吧,明天一早出一趟宫,是该去找你四叔好好商量商量这之后的事了,后续的安排很重要,不能马虎,要仔细筹划,考虑周全,方方面面都得想到,连最细微处也不能放过。”
吕氏说道,语气平和但不容置疑,带着母亲的威严,话语中自有分量,让人不得不听,也愿意去听,连窗外的风声都似乎小了些。
朱允炆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心里已经有了打算,像是有了主心骨,不再迷茫,眼神也变得坚定起来,连握拳的力道都加重了几分。
此前让黄子澄和齐泰作为代表和朱棣联络是为了避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非议,免得被人说闲话,惹来麻烦,影响名声和清誉,像白纸沾上墨点,再难洗净。
毕竟眼下正在争储的关键时刻,要是让人晓得皇孙与藩王纠缠不清,或受人攻讦,那可就麻烦了,会影响到前途,像白璧染上瑕疵,不再完美,价值大跌,连往日的好名声都会受损。
可现在却是此一时彼一时,情况已经不同了,形势发生了变化,像季节更替,自然而然,时机已经成熟,果子已经挂在枝头,只等人去采摘。
眼下燕王府学宫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日入五十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就摆在眼前,而且这些钱已经全部捐给了朝廷,有这个巨大的护身符在,朱允炆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顾忌,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了,不必再畏首畏尾,像鸟儿出了笼,可以自由飞翔,展翅高飞。
此前小心翼翼是担心学宫万一办不好,招人话柄,落人口实,可现在,学宫已经确定办好了,而且办得非常成功,那这时候凑上去,那就是独具慧眼,有胆魄,有智慧,会得到众人的赞赏!名声也会更好,像美玉绽放出温润的光彩,价值连城,连史官都会记上一笔。
朱允炆正准备告退离去,转身走向门口,脚步轻快,像踩着风,几乎要飘起来,内心的喜悦依旧在荡漾,连衣角都带着欢快的摆动。
走到一半忽然停下了脚步,转过头看向吕氏,欲言又止,脸上带着一丝犹豫和担忧,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难以启齿,眉头也微微皱起,连脚步都变得沉重了些。
吕氏见朱允炆这副模样不由皱了皱眉头:“有什么话就直接说,扭捏个什么劲儿?这般吞吞吐吐的像什么样子。”
“这样子可别被你皇爷爷瞧见,他可最烦这般做派,你要记住了,时刻都得拿出皇孙的气度来。”
吕氏眉头微蹙说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但更多的是关切的提醒,像春雨润物细无声,温柔呵护,却也带着鞭策,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