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清清楚楚:太祖朱元璋,出身草莽,性格多疑,脾气暴躁,易怒,更易杀人。
在他手下当差,是一门真正高风险的差事。
说错一句话,办错一桩事,动不动就会掉脑袋。
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数万人,血流成河。
朱煐当时看到这些记载,心中简直乐开了花。
这不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完美终点站吗?
他甚至都已经规划好了上百种激怒老朱,从而让自己光荣“殉道”的方案。
可真正穿越过来,亲自接触到这位大明开国帝王之后,朱煐才发现........
这他娘的明史里面写的,简直就是在放屁!
朱煐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过,这世上能有脾气这么好的皇帝。
为了完成任务,他使出了浑身解数。
朝堂上,他言辞激烈,屡屡驳斥老朱的决策。
私下里,他呈上的奏折,措辞尖锐,几乎是在挑战一个帝王的底线。
最过激的一次,在御书房内,因为政见不合,他甚至已经多次指着老朱的鼻子,唾沫星子都快喷到龙袍上了,厉声劝谏。
当时,周围的太监宫女全都吓得跪倒在地,浑身筛糠。
朱煐自己也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老朱一声令下,殿外的锦衣卫就会如狼似虎地冲进来,将自己拖出去。
可依旧,没有任何效果。
老朱只是静静地听着,等他说完,甚至还递过来一杯茶,让他润润嗓子。
有时候朱煐甚至会产生一种荒诞的怀疑。
这老朱,是不是背地里偷偷修炼了什么龟息大法、或者金刚不坏之类的特殊忍耐功法?
不然,这如何解释?
这种情况,和当年面对李二的那一世,还截然不同。
朱煐能感觉到李二的怒气。那怒气被压抑着,化为每次对峙时的杀心。
这说明,李二心中动了杀念。
只不过,理智与对“圣明君主”名声的顾虑,最终战胜了冲动,让他没有下杀手。
朱煐求死不成,但也吃了苦头。
当庭杖责,打得皮开肉绽,已是常事。罢官、流放,李二折腾他的手段一样没少用。
但这反倒是好事。
挨板子,说明皇帝还在乎你的挑衅,还在用行动回应你的冒犯。
这至少说明,还有希望。只要自己再加把劲,突破他那层“明君”的伪装,死亡的终点线就在眼前。
可在老朱身上,就全然不同了。
老朱就像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无论你扔下多大的石头,都听不见一丝回响。
他就像是真的,完全,没有生气一样。
朱煐用尽了自己九世轮回积累的全部经验去观察、去感受,也无法在老朱的身上捕捉到太多属于“愤怒”的情绪。
没有杀意。
没有怒火。
甚至连一丝不耐烦都很难察觉。
这么久了,自己闹得这么过火,连打板子都没有打过自己一下。
这老朱的脾气........
简直比那个极度爱惜羽毛的李二,还要好上百倍啊!
朱煐感觉到了郁闷,一种深入骨髓的郁闷。
有时候,他甚至在脑中预演着更出格的举动。
比如,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龙椅上那位大明的开创者,直斥其为昏君?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万一老朱那异于常人的脑回路再次发作,非但不怒,反而拍手称赞他有魏征之风,那自己这张脸还要不要了?
那场面,光是想一想,就足以让脚趾在靴子里尴尬地抠出三室一厅。
老朱这条线,想要走通,希望已然变得渺茫。
哪怕朱煐对自己再有信心,此刻也不免心中忐忑。他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正因如此,那作为后手准备的朱允炆和朱棣,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要能让这两位未来的大明主宰者恨自己入骨,那么即便在老朱手上没能完成任务,将来落到他们二人任何一个手中,都能得偿所愿,慷慨赴死。
这漫长得看不到尽头的穿越生涯,他实在是受够了。
此刻,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