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玄桢记 > 第908章 阶前稽首尘埃染,庭际垂眸涕泗垂

第908章 阶前稽首尘埃染,庭际垂眸涕泗垂(4 / 5)

偷递来奏章的副本,让他知道朝堂的动向;甚至冒着被革职的风险,在理刑院的监视下,为他求来“每旬见一次太子”的恩典。

可复辟之后,他因为石崇的几句谗言,虽未治谢渊的罪,却也渐渐疏远了他——谢渊奏请“整顿边军粮饷”,他因为石崇说“谢渊欲掌兵权”而犹豫;谢渊奏请“重审于科案”,他因为石崇说“于科通敌证据确凿”而搁置。

想到这里,萧桓的心底升起一丝愧疚。他作为帝王,竟因为宠臣的谗言,怀疑一个曾舍命护他的忠良。若不是谢渊坚持,这次祭祖大典前递来证据,他恐怕还被蒙在鼓里,任由石崇继续通敌,继续构陷忠良。

他拿起石崇的密报,看着“谢渊勾结萧栎”的字句,突然觉得可笑。萧栎是他的弟弟,当年复辟时,萧栎虽未像石崇那样冲在前面,却也在京营中稳住了兵力,防止了叛军反扑。谢渊与萧栎的往来,不过是商议“京营布防”,何来“勾结谋逆”?

萧桓将密报推到一边,指尖终于落在锦盒的锁扣上。这一次,他没有犹豫,而是轻轻转动锁扣——“咔哒”一声轻响,锁开了。他缓缓打开锦盒,里面的证据整齐地叠放着,柳明账册上的墨迹、北元密信上的印章、张启的鉴定报告,在烛火下格外清晰。

李德全站在一旁,看着萧桓打开锦盒,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他知道,萧桓此刻需要的不是劝说,而是自己看清真相。

“陛下,”李德全轻声道,“先帝曾说,‘臣子的忠诚,不在嘴上的奉承,而在危难时的坚守;臣子的奸佞,不在表面的恭顺,而在背地里的算计’。谢大人在南宫时的坚守,石大人在复辟后的算计,其实陛下心里,早就有答案了。”

萧桓抬起头,看向李德全。这个老太监跟着先帝多年,见惯了朝堂的风浪,却从未参与过党争,始终以“护主、护江山”为底线。他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萧桓最后一道心结。

是啊,他心里早就有答案了,只是被“旧恩”和“愧疚”缠住,不敢面对。谢渊的忠诚,是危难时的雪中送炭;石崇的“忠诚”,是顺境时的锦上添花,甚至可能藏着算计。

萧桓拿起柳明的账册,翻到“天德二年三月”那一页,上面写着“石崇令臣将大同卫军粮转卖北元,得银十万两,存入西山秘廪”。他想起上个月,石崇奏请“赏赐复辟旧部”,要从国库拨银二十万两,当时他觉得合理,便准了——原来,石崇是想用国库的银子,填补自己通敌的亏空!

愤怒像火苗般窜上来,烧尽了他对石崇的最后一丝旧情。他猛地合上锦盒,声音带着从未有过的坚定:“李德全,传旨给玄夜卫指挥使周显,让他明日祭祖大典时,带缇骑在太庙外围布防,若石崇有异动,即刻拿下!”

李德全躬身应道:“遵旨。”他转身要走,却被萧桓叫住。“等等,”萧桓补充道,“让周显不要声张,按原计划行事,以免打草惊蛇。”

御书房的烛火终于燃尽,最后一点火苗挣扎了几下,便灭了。窗外的天色渐渐泛白,晨光透过格窗,照在案上的锦盒与密报上——锦盒被放在案的正中,密报则被推到了角落,像被遗弃的谎言。

萧桓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肩背。一夜未眠,他却觉得从未有过的清醒。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扇,清晨的微风裹着清新的空气灌进来,吹散了书房里的烛味。远处太庙的方向,已经能看到宫人们忙碌的身影,廊柱上挂着的祭祖大典用的红灯笼,在晨光中泛着暖光。

他想起明日的祭祖大典,想起列祖列宗的牌位,想起满朝文武的目光,想起大同卫战死的边军,想起还在诏狱里的于科。他知道,自己的决断,不仅关乎谢渊和石崇的命运,更关乎大吴的江山,关乎天下的忠良。

萧桓抬手理了理常服的衣襟,眼神坚定。他没有明说“信谢渊”,却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传旨周显布防,便是对石崇的怀疑;将锦盒放在正中,便是对证据的认可。帝王的决断,有时不必宣之于口,却已藏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里。

萧桓的旨意很快传到玄夜卫总司。周显接到旨意时,正在核对明日缇骑的布防图。他看着旨意上“祭祖大典时布防,若石崇异动即刻拿下”的字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萧桓终于看清了石崇的真面目,这一夜的等待,没有白费。

按《大吴玄夜卫调兵规制》,周显立刻传信给北司指挥使秦飞,让他率缇骑精锐,伪装成太庙侍卫,潜入太庙内外;同时传信给京营的岳谦,让他协助控制秦云的第三营,防止石崇调动兵力作乱。

消息也隐隐传到了石崇府中。石崇的缇骑探听到“玄夜卫深夜调动”,却不知道具体原因,只敢含糊地禀报:“大人,玄夜卫似有异动,可能是为明日大典布防。”石崇虽有疑虑,却因为自信“谢渊谋逆”的密报会让萧桓怀疑谢渊,并未多想,只吩咐缇骑“明日大典时多加留意,若谢渊发难,即刻动手”。

他不知道,自己的狂妄与自负,早已将自己推向了覆灭的边缘。御书房里萧桓的那道旨意,像一张无形的网,已经在他身边悄然张开,只待明日太庙,将他彻底网住。

最新小说: 破怨师 灭世魔龙三岁半 九娘 穿越汉末从幽州开始争霸 大唐男保姆 皮物:我的舍友被变成了皮! 大唐:李二!你传我皇位干什么? 火烧黎明 不学鸳鸯老 回到汉朝当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