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一到,太庙的晨钟准时敲响,一声接一声,震荡在宫城之间。萧桓身着祭服,在李德全的搀扶下,走出御书房。祭服是明黄色的,绣着日月星辰,腰间系着玉带,挂着先帝传下的“镇国”玉佩,庄重而威严。
他抬头望向太庙的方向,晨光正好,洒在宫墙上,泛着金色的光。身后跟着的百官,已经按品级列队,谢渊站在文官之首,身着正一品绯色祭服,手里捧着紫檀锦盒,眼神平静却坚定;石崇站在文官第三班,身着从二品紫色祭服,腰间佩着佩剑,眼神里满是不易察觉的紧张。
萧桓深吸一口气,迈步走向銮驾。他知道,今日的太庙,不仅是祭祖的场所,更是审判的殿堂。他将带着列祖列宗的庇佑,带着对江山的责任,带着那份迟来的决断,揭开石崇的罪行,还谢渊清白,还于科昭雪,还大吴朝堂一片清明。
銮驾缓缓启动,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对决,奏响序曲。
片尾
銮驾行至太庙正门,萧桓下车,率百官迎向列祖列宗的牌位。谢渊捧着锦盒,紧随其后,目光与萧桓的目光在空气中短暂交汇——萧桓的眼神里没有了昨夜的犹豫,只有坚定与信任。谢渊心中一松,知道萧桓已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石崇跟在百官中,看着萧桓与谢渊的互动,心中莫名升起一丝不安。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佩剑,却不知道,玄夜卫的缇骑早已在他周围布下了天罗地网。
辰时五刻,祭祖大典正式开始。礼部尚书王瑾手持祝文,高声诵读,声音在太庙大殿里回荡:“维天德二年冬,孝玄孙萧桓,谨以清酌庶羞,祭于列祖列宗之灵……愿先祖庇佑大吴,清奸佞,安社稷,福泽万民……”
萧桓跪在祭案前,望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心中默念:“先祖在上,孙儿今日,定当辨忠奸,护江山,不辱先祖之德。”他知道,这场关乎大吴命运的对决,即将在先祖的注视下,拉开序幕。
卷尾语
《大吴通鉴?史论》曰:“天德二年冬御夜之思,乃德佑帝萧桓帝王生涯之关键转折也。帝困于‘谢渊旧恩’与‘石崇新功’,惑于‘通敌铁证’与‘谋逆密报’,在‘私恩’与‘公义’间挣扎,在‘情感’与‘国法’间权衡,终以‘证据为基、江山为重’定倾向,显帝王之明,虽迟未晚。
御烛残泪映忠奸,帝王孤思定江山。萧桓之决,非决于一时之悟,乃决于‘先祖之训、国法之规、江山之责’——他悟得‘帝王无私恩,唯以公义护邦’,悟得‘忠奸不凭旧情断,当以证据定是非’,此悟不仅救谢渊于疑谤,更救大吴于危局。
史载元兴帝萧珏曾言‘帝王之难,在辨忠奸而不惑于情,在护江山而不徇于私’,此夜之思恰印证此言。天德朝这场帝王心尖的忠奸博弈,留给后世最珍贵之训,莫过于‘江山为重,私恩为轻;证据为凭,臆断为戒’——帝王之明,不在无过,而在知错能改;邦国之安,不在无奸,而在能及时除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