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指标始终低于国家标准。
“数据比预想的好,稳定性没问题。”
他把数据导出成exce1表格,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正常波动”
和“异常波动”
,再插入折线图,趋势线平滑得几乎没有大起伏。
叶之澜这时刚从检测机构回来,手里拿着一叠样品送检单:“我把1o个批次的留样都送过去了,检测机构说会优先处理,周四上午肯定能出报告。”
她凑过来看萧凡做的趋势图,指着12月初的一个小峰值:“这个972是咱们优化酵时间后的数据吧?当时把72小时缩短到68小时,纯度还提升了,没白试。”
老张也凑过来,手里拿着崩解测试记录:“留样药片的崩解时间都合格,最早的1oo8批次,现在崩解时间也才2分2o秒,比标准值3分钟快不少。”
他把记录纸叠好,放进“补充材料”
文件夹里:“咱们这补充材料,数据又全又细,肯定能通过审核。”
接下来的两天,三人都在完善补充材料。
萧凡把趋势图和设备巡检记录装订在一起,叶之澜整理了患者反馈里的“剂型建议”
(有12位患者提到“药片有点大,吞咽不方便”
),老张则补充了设备维护日志,证明酵罐和压片机在近3个月里始终处于稳定状态。
周四上午,萧凡和叶之澜去检测机构拿报告。
检测员递过来一叠厚厚的文件,每页都盖着“a认证”
的印章:“所有批次的纯度都在965以上,微生物和重金属都达标,你们这制剂稳定性做得不错。”
萧凡翻到最后一页的总结报告,上面写着“符合《药品3期临床试验申报技术要求》”
,松了口气:“谢谢,辛苦你们了。”
下午两点,两人准时赶到市第一人民医院。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二十多位患者,李主任正在讲招募要求。
看到萧凡和叶之澜进来,患者们都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期待。
李主任笑着招手:“这就是红海素制剂的研团队,萧老师和叶老师,让他们给大家讲讲这药是怎么研的。”
萧凡走到台前,拿出手机里的实验室照片:“这是我们的酵罐,藻株就是在里面培养的,每天要监测温度、压力,保证纯度……”
他刚讲到干燥工艺,台下就有位穿米色外套的女士举手:“老师,我是李姐,我想问下这药片吞着有点费劲,以后会不会做小点啊?”
叶之澜连忙接过话:“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后续会考虑研肠溶片,体积会小一些,还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李姐眼睛一亮:“那太好了,我现在吃的药都得掰成两半,特别麻烦。”
旁边一位戴眼镜的老人也开口了,是之前参与过小范围试服的老陈:“我吃这药快两个月了,之前每天要拉三四次,现在就一次,特别管用。”
他转头对其他患者说:“我那时候还去他们实验室参观过,设备特别干净,操作也规范,咱们可以放心用。”
说明会结束后,李姐特意拉住叶之澜:“姑娘,我要是能参加临床试验,能不能多给我点药啊?我想给我妈也试试,她跟我一样的病,吃了好多药都不管用。”
叶之澜心里一软,拿出一张名片递给她:“您先填招募表,要是入选了,我们会按临床方案给药。
您妈的情况,也可以让她来医院做个评估,看看是不是符合条件。”
离开医院时,夕阳已经西下。
萧凡看着手里的患者招募表,上面密密麻麻填了十几个人的名字:“咱们的药,真的能帮到他们。”
叶之澜点点头,想起老陈说的“设备干净、操作规范”
,突然觉得之前加班加点补数据、测崩解,都值了。
周五早上,两人刚把补充材料提交给临床团队,萧凡的手机就响了,是专利律师打来的:“萧老师,行业里有家叫‘绿康生物’的公司,质疑你们的藻株低温酶解提取工艺侵权,说跟他们的‘溶剂提取工艺’相似,还了律师函到药监局。”
萧凡心里一紧,低温酶解提取是他们团队花了两年研的核心技术,跟传统溶剂提取完全不同:“他们这是混淆概念,我们有完整的研记录,从2o21年就开始做酶解工艺的实验了。”
他挂了电话,立刻从档案柜里翻出厚厚的“研日志”
,第一页写着“2o21o315次尝试低温酶解,酶浓度o1,提取率68”
。
叶之澜也立刻行动,她打开电脑,调出专利申请文件:“我们2o22年就申请了明专利,权利要求书里明确写了‘低温(35-4oc)+复合酶解’,跟绿康生物的‘6oc溶剂提取’完全不一样。”
她把专利文件和绿康生物的工艺公开资料对比,用红笔圈出差异点:“这些都是关键区别,律师一看就懂。”
老张这时也凑过来,手里拿着2o21年的设备采购单:“这是咱们买酶解反应罐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