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田脉·冬藏》
稻子收完的那天,盐田裸露出赭褐色的泥地,被秋阳晒得脆。
萧凡扛着锄头翻土,锄尖磕到块硬东西,"
当啷"
一声脆响。
他扒开浮土,见是块巴掌大的陶片,边缘磨得光滑,正面刻着个"
藏"
字,反面沾着层黑泥——是镇卤瓮里那种老盐泥。
"
哥,你看这陶片!
"
弟弟凑过来,指尖捻起陶片上的泥,"
跟徐伯那瓮里的泥一样。
"
正说着,卤池边传来妹妹的惊呼,两人跑过去,见那尾鱼沉在池底,尾鳍贴着池壁不动,往日透亮的鳞片蒙了层白霜似的东西。
徐老人拄着拐杖赶来时,手里攥着抄本,书页被风掀得哗哗响。
他蹲在卤池边,用竹片轻轻拨了拨鱼,"
是要冬眠了。
"
老人指尖点着抄本某页,"
老盐工记过,卤池鱼秋分时藏膘,霜降后就沉底,得把它们移到暖卤池去,不然会冻僵。
"
暖卤池在盐母棚后,是口老井改造的,井底铺着盐田的胶泥,井水比普通卤池暖三分。
萧凡找来个陶盆,妹妹小心地把鱼舀进去,鱼在盆里摆了摆尾,竟没再沉底。
"
它知道要去暖地方。
"
妹妹笑着眼,"
刚才还蔫蔫的,一换盆就精神了。
"
往暖卤池去时,徐老人突然停在老导卤管旁,拐杖头戳了戳地上的土:"
这土怎么比别处软?"
萧凡蹲下身摸了摸,土是湿的,还带着点咸涩味——往年霜降后,盐田的土该干得裂缝,哪会这么软。
"
怕是卤脉没沉到位。
"
徐老人皱着眉翻抄本,"
老辈人说,冬至前卤脉得沉到三尺下,要是沉浅了,开春就会乱串。
"
他让弟弟拿小铲挖导卤管周围的土,挖了半尺深,土下竟渗出细流,顺着陶片缝往暖卤池方向淌。
"
这是往暖处跑啊。
"
弟弟咋舌,"
卤脉也怕冷?"
徐老人用手指沾了点渗水尝了尝,咸度比秋分时长了些:"
它是跟着温度走。
暖卤池的水比别处暖,卤脉就顺着缝往这儿渗,得赶紧把这缝堵上,不然暖卤池的水会越来越咸,鱼待不了。
"
堵缝得用"
盐灰泥"
,是盐田烧过的稻秆灰掺盐黏土捣的。
妹妹想起村东头的稻秆堆,"
前几天我去那儿捡柴,见堆着烧过的稻秆,灰是白的,肯定能用来捣泥。
"
几人往村东去,稻秆堆旁果然堆着袋盐黏土,袋口用麻绳捆着,绳结上还挂着张旧纸条:"
冬用盐灰泥,备卤脉暖移"
。
捣泥时,妹妹往石臼里加了勺暖卤池的水,"
徐伯说用暖水捣,泥干得慢,能黏得更牢。
"
萧凡捣着泥,突然现稻秆灰里混着些碎陶片,跟早上挖到的"
藏"
字陶片是一个颜色。
"
这怕是老盐工特意留的。
"
徐老人捡了片陶片看,"
陶片能吸卤气,掺在泥里堵缝,比纯黏土管用。
"
堵完导卤管的缝,徐老人让萧凡把镇卤瓮往深处埋埋。
"
再往下埋一尺,让它压着卤脉的劲。
"
老人指挥着,"
瓮里的老盐泥得换点新的,老泥吸了一秋的卤气,快满了。
"
换盐泥时,萧凡在瓮底摸到个硬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个竹制的小匣子,匣子里装着张泛黄的纸,上面画着盐田的剖面图,标着"
冬藏卤脉位置"
。
"
这才是正经的藏脉图。
"
徐老人眼睛亮了,指着图上的红点,"
你看这红点,就是卤脉冬天该待的地方,离暖卤池得有丈远,咱们现在埋镇卤瓮的地方,离暖卤池才五尺,难怪卤脉往这儿渗。
"
移镇卤瓮时,妹妹突然喊:"
暖卤池的鱼跳了!
"
众人回头,见那鱼在池里游得飞快,尾鳍拍着水面,把水溅到池边的石板上。
石板被水打湿后,竟显出些模糊的刻痕,像极了藏脉图上的线条。
"
这石板下有东西!
"
萧凡跑过去,用手抠石板边缘,抠着抠着,石板突然松动了——底下竟是个陶制的管道,管口对着镇卤瓮原来的位置,管身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