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盐图谱
立春那天,红树林的晨露带着奇异的甜味。
萧凡蹲在盐稻田边,现稻叶上的露珠坠落后,在泥地上砸出的小坑里,很快凝结出星形的盐晶。
他用镊子夹起一枚,对着阳光细看,晶体内竟冻着个极小的星图,图中最亮的那颗星,位置与博物馆星图上的“盐星”
完全重合。
徐老人背着个藤编篓子走来,篓里装着些暗红色的土块。
“是盐矿土。”
他用手捻碎一块,土末里混着闪亮的颗粒,“我太爷爷说,立春的盐土会记星象,把星星的影子变成盐粒藏起来。”
老人往土块上洒了些海水,土面立刻浮现出细密的星芒,芒尖指向的方位,恰好是比目鱼群聚集的水域。
实验室的红盐样本在那晚开始光。
萧凡用光谱仪检测时,现盐晶的光频率与盐星的运行轨迹完全同步。
更奇怪的是,当他把盐晶放在星图投影仪下,晶体内的星图竟投射到墙上,在原有的星轨外,多出一道从未见过的弧线,弧线尽头标注着个红色的圆点,圆点的经纬度,对应着红树林深处的一口枯井。
老张在枯井壁上有了现。
井壁的砖石缝隙里,嵌着些褪色的绢布,布上用红盐写着“星移七度,盐生七星”
。
他用洛阳铲往井里钻探,带出的泥土中混着七颗透明的盐晶,晶体内的星图各不相同,拼在一起恰好是完整的北斗七星。
“是星盐。”
他数着晶体内的星点,“每颗对应着北斗的一颗星,明代盐工用这个算潮汛。”
博物馆的星图在午夜有了异动。
萧凡调阅监控时,看到玻璃展柜里的星图突然旋转,盐星的位置移到北斗七星的勺柄处,形成个红色的漩涡。
漩涡中浮出七粒盐稻种,种粒上的红斑拼成个“斗”
字。
更诡异的是,展柜的玻璃上开始凝结盐霜,霜纹在玻璃外拼出七道刻度,与比目鱼尾即将显现的第十四道环纹间距一致。
第十四道环纹显现的清晨,比目鱼群突然围着枯井游动。
萧凡用声呐探测时,现井底下有个空洞,洞壁的砖石上刻着北斗七星的图案,每颗星的位置都有个小孔,孔里渗出的红盐水,在井底积成个微型的北斗。
“是星盐池。”
他把带来的七颗星盐晶放进小孔,盐晶遇水融化后,池中的北斗突然光,光纹在水面形成道新的星轨,指向盐仓旧址的方向。
徐老人的潮信歌抄本又添了新句。
那天他在盐仓旧址的墙根下,现抄本的夹层里掉出张羊皮纸,纸上用红盐画着七座盐灶的分布图,灶眼的位置与北斗七星完全对应。
“是七星灶。”
老人指着羊皮纸,“我爷爷说,盐工们按北斗的位置造灶,灶火能顺着星轨传到海里,让鱼群知道盐稻熟了。”
羊皮纸的边缘,用芦苇汁写着“七灶齐,星盐落”
。
七座新灶在盐仓旧址动工那天,北斗七星格外明亮。
村民们往灶膛里添红树林枯枝时,火焰突然变成蓝绿色,灶口喷出的烟气在半空连成线,与天上的北斗星轨重合。
老张在第一座灶的地基下,挖出个青铜斗,斗里装着的星盐晶,与枯井里现的完全一致,晶体内的星图,多出了盐稻的图案。
萧凡在检测青铜斗时,现斗壁的内侧刻着细密的刻度。
他突然想起比目鱼的环纹,把环纹图像投射到斗壁上,第十四道环纹的边缘,正好与刻度的第七道线重合。
“不是环纹,是量斗的刻度。”
他恍然大悟,“明代盐工用比目鱼的环纹校准量斗,第十四道环纹,刚好是一斗盐稻的重量。”
这时,培养皿里的盐稻根须突然缠绕成斗的形状,根须上的盐晶,拼出“量”
字。
小女孩的玻璃罐里,幼鱼已经长出十四道环纹。
那天傍晚,她现罐里的红盐水开始旋转,形成个微型的北斗,斗柄指向罐外的盐稻田。
女孩把罐子放在窗台上,月光透过罐身,在墙上投出七颗星的影子,影子里的盐稻正在抽穗,穗粒上的红斑,与星盐晶里的星点完全一致。
“它们在数星星呢。”
女孩指着影子,“一颗星,一粒稻。”
比目鱼的第十五道环纹在七星灶完工那天显现。
萧凡用显微镜观察时,现环纹中心有个极小的青铜斗图案,图案的斗口处,刻着“七”
字。
他把环纹图像与七星灶的分布图重叠,环纹的弧度正好与七座灶的连线吻合。
“是灶火的轨迹。”
他激动地说,“第十五道环纹,记录的是七星灶的火势走向。”
老张在整理盐仓旧址的瓦片时,现片青瓦上刻着星图。
瓦上的盐星旁边,多了个红色的圆点,圆点的位置与新现的盐矿完全一致。
“是星盐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