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得批紫袍的泰西大贤良师,正撑着手中的拐杖,同自己在天的父,慢慢的行走,欣赏着中央之国的风景。
他没有请求上帝带自己前往洛阳这座都城,看一看那统治天下的天子是何模样,再看一看治理这个国家的臣子是何姿态。
毕竟很多东西,
只看一隅一城,是没有必要的。
中枢如何,看地方过的如何便好。
何况在罗马养老了那么多年,
奥古斯都宫廷中的大戏,耶哥儿也已经品鉴够多了。
即便中原的风味他还没有尝过,但也实在没必要再去折磨自己。
他多看看中原民众的生活,心里就很轻松愉悦了。
“农田里的粮食这么多,难怪民众名下拥有的土地,不像泰西那样广阔。”
路过一处田地时,耶哥儿忍不住弯下老腰,蹲在田埂上,伸手抚摸里面结了穗的庄稼。
果实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颗粒大多饱满,把茎干压得低头,一副“脖子快断了”的样子。
这是他在泰西的广业城中耕耘多年,即便用了许多施肥催收的手段,也未曾见过的“丰满”。
“泰西的水热比不上中原,土地也没有承载数千年耕耘的汗水,结不出更多的粮食,也是正常的。”
“好在地广人稀,质量不够数量来凑,还是能养人的。”
粮食是很娇气的,
当神农氏从野外无边的青草中将之捡选出来后,
它便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农人精心呵护。
即便还要饮风食雨,
可身边出现的杂草,农人都会将之除去;
根下遇见的石块,农人都会将之搬走。
一块土地上的养分,在偏心到没边的农人手下,只会供给它一种作物。
这怎么可能不让粮食变得“娇滴滴”起来呢?
耶哥儿想起自己带领信众们开荒时经历的艰难,甚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他们接着走下去。
等从郡走到县,又从县走到乡里村间的时候,
耶哥儿想着自己见过的学、校、痒、序,便又忍不住发出感慨:
“重视教育,还愿意将知识分享给民众,难怪这片土地上的人口能繁衍出如此之众,文明能如此昌盛。”
即便真正高深的部分,仍旧为权贵所掌握,
可那些简单的技艺流出来后,总是会让人的生活,产生一些变化的。
而一个文明的进步发展,
又总跟那些细微的变化脱不开关系。
“这里的小孩都会被九九歌诀,能读写一些文字。”
“村头的老人也能通过朝廷发下的告示,了解国家的情况,评论朝野的事情。”
“比起泰西,实在是强多了。”
想起泰西北边丛林里,那快乐奔跑,自己教化了大半辈子也未能将之驯服的众多野人;
想起罗马城里那些垄断了众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