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江污染事件的舆论风暴愈演愈烈,赵达康派系操控的媒体持续发力,将“历史积弊论”和“监管责任论”炒得沸沸扬扬,矛头直指秦风。市政府大楼内,气氛压抑,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挤压而来。然而,处于风暴眼的秦风,却展现出惊人的冷静与定力。他深知,在舆论场上与对手缠斗只会陷入被动,真正的破局点,在于能否拿到决定性的证据,撕破对方精心编织的谎言。
就在舆情汹汹、赵达康等人以为秦风已疲于应付之际,一场旨在直击要害的秘密行动,在秦风的主导下,于无声处紧急展开。
紧急会议结束后,秦风回到办公室,反锁房门,室内只余下他沉重的呼吸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风雨声。他没有时间愤怒或沮丧,大脑飞速运转,厘清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必须在对手彻底破坏现场或统一口径之前,拿到最真实、最原始的环境样本和现场证据!
他首先接通了市公安局副局长周文。没有寒暄,语气急促而决断:
“周文,情况紧急!舆论是烟雾弹,关键在上游现场!你立刻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技术手段,秘密布控!”
“第一,对东风县那个废弃化工厂泄漏点周边区域,进行全天候、多角度的远程视频监控和红外热成像扫描,记录所有接近该区域的人员、车辆活动,特别是夜间和异常天气下的动静!”
“第二,利用技侦手段,对泄漏点周边基站的通讯信号进行筛选和记录,重点排查事故前后一段时间内,该区域出现的异常或密集通讯联络!”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秦风压低声音,“想办法,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获取泄漏点核心区域土壤、残留液体的实物样本!要绝对保密,样本必须确保原始性,链要完整!”
电话那头的周文没有丝毫犹豫,立刻领命:“明白!我马上部署技术侦察支队最可靠的队员,携带便携式远程监控设备和非接触式采样工具,以‘勘查地质灾害隐患’为伪装,立即前往目标区域!保证完成任务!”
周文深知,这项任务风险极高,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但他更清楚,这是打破僵局的唯一希望。
结束与周文的通话,秦风紧接着拨通了副市长刘玉凤的直线。他对刘玉凤的信任,建立在长期并肩作战的默契之上。
“刘市长,现在需要环保局内部的绝对可靠力量,避开所有干扰,拿到第一手真实水样!”秦风言简意赅。
刘玉凤心领神会:“你是说郑怀远?”
“对!只有他,技术和人品都信得过。”秦风肯定道,“你亲自协调,以‘应急监测需要复核、确保数据绝对准确’为由,让郑怀远带领绝对可靠的助手,乘坐不显眼的车辆,携带专用采样设备,立即赶赴雾江上游,在泄漏点上游(背景值)、泄漏点附近、以及泄漏点下游不同断面,秘密采集水样和沉积物样本!采样过程要全程记录,样本编号、保存、运输链必须万无一失,直接送到……送到市疾控中心具备资质的实验室,以特殊样本名义进行加密检测分析,绕过环保局内部可能的关卡!”
秦风考虑得非常周密,连检测环节都安排了备用渠道,以防数据被篡改。
“我明白!”刘玉凤语气凝重,“我马上联系郑工,亲自安排车辆和路线,确保采样行动隐蔽、样本安全!”
双线指令,如同两把精准的匕首,悄无声息地刺向事件的核心。
天色渐暗,雨势虽有所减弱,但天色阴沉,能见度很低。两辆挂着普通地方牌照的越野车,驶离市公安局后院,朝着东风县方向疾驰而去。车上坐着周文精心挑选的五名技术侦察支队骨干,他们穿着便服,携带的设备箱上贴着“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标签。
带队的是支队长李锋,一位经验丰富、沉默寡言的老刑警。他接到周文的直接命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秘密获取泄漏点证据,并全程保密。他知道任务的特殊性,内心紧绷着一根弦。
车辆在距离废弃化工厂遗址还有两公里的一处偏僻林道旁停下。李锋留下两名队员在车上负责通讯联络和外围警戒,自己带着另外两名技术专家,携带轻便的远程监控设备(伪装成测绘仪器)和真空采样管、无菌采样袋等,徒步向目标区域迂回靠近。
夜色和风雨成了他们最好的掩护。借助夜视仪和地形优势,他们在泄漏点对面山坡上一处茂密的灌木丛中设立了隐蔽观察点,迅速架设了具备长焦拍摄和红外功能的小型监控设备,镜头牢牢锁定那片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泄漏区域。同时,另一名队员操作无人机(事先已报备为防汛巡查用途)在周边空域进行高空侦察,监控更大范围内的动静。
在确认周边安全后,李锋亲自带领一名队员,穿着防水服,利用绳索下到泄漏点下方的河滩。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明显有污染物残留的区域,在边缘以及看似未被破坏的土壤表层,快速采集了多份土壤和凝固的残留物样本,并用特制的容器密封保存。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不超过十分钟。取样完成后,他们迅速撤离,不留任何痕迹。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条战线上,郑怀远接到了刘玉凤亲自打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