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听完指示,这位平时有些木讷的老工程师,眼中瞬间爆发出锐利的光芒。他没有任何推诿,只问了一句:“采样标准和保密要求?”
刘玉凤详细交代了秦风的指示。郑怀远放下电话,立刻叫来了自己最信得过的两名徒弟,他们都是监测总站的技术骨干,对数据造假深恶痛绝。郑怀远没有多说,只强调这是“特殊任务,关乎真相”,两人毫不犹豫地点头。
他们没有使用单位的公车,而是由刘玉凤通过私人关系安排的一辆不起眼的灰色面包车。郑怀远亲自检查了采样瓶、固定剂和保温箱,确保万无一失。车子驶出环保局大院,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面包车沿着雾江岸边的公路向上游驶去。郑怀远没有选择常规的采样点,而是根据对水文学的理解和对污染团扩散模型的推测,精心选择了多个断面:泄漏点上游五公里处(背景对照点)、泄漏点上游一公里处(可能受初期扩散影响)、泄漏点正下方、泄漏点下游三公里和十公里处。在每个点,他们都严格按照规范采集了表层水、中层水和底层水样,同时采集了河床沉积物。郑怀远亲自标注样本编号、时间、地点,并全程用执法记录仪(以工作记录为名)拍摄了采样过程。
他们的行动同样迅速而隐蔽,避开了可能存在的眼线。采集完成后,面包车没有返回环保局,而是直接驶向了市疾控中心。刘玉凤已提前协调好,样本被以“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联样本”的名义,直接送入中心的P2级实验室,由指定的可靠检验人员进行加密检测,检测数据直接导出加密硬盘,绕过网络传输。
当周文和郑怀远分别将获取的样本和安全返回的消息通过加密渠道汇报给秦风时,已是次日凌晨。
周文汇报:监控设备已布设完毕,持续传回实时画面;土壤样本已秘密送回市局物证鉴定中心,进行急件处理。初步的无人机侦察发现,泄漏点附近有新鲜的车辙印和人为活动痕迹,与“年久失修”的说法明显不符。
郑怀远汇报:所有水样和沉积物样本已安全送达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已连夜启动,预计最快24小时内可出具初步分析报告。他凭借经验初步判断,水样异味和视觉特征与历史遗留污染源的典型特征存在差异。
秦风听完汇报,久久伫立在办公室窗前。窗外,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浓重,但他的心中,却有一丝微光逐渐亮起。周文和郑怀远冒着风险取得的这些样本,是可能扭转局面的关键砝码。它们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一旦被专业的分析和鉴定拼接起来,就有可能还原出事件的真相,彻底戳穿“历史积弊”的谎言。
他知道,现在是最需要耐心的时候。等待检测结果,分析监控数据,固定电子证据……每一步都必须严谨、扎实。他给周文和刘玉凤下达了新的指令:继续监控,确保样本分析过程绝对安全,所有数据严格保密,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接触最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