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不服气,加快了手上的动作,指尖沾了些花盘的黏液也不在意,专注地盯着手里的花盘,誓要超过毛豆。
乐乐没有立刻加入剥葵花籽的队伍,而是拿出画板,坐在田埂边写生。他要把这一幕画下来:夕阳下的花田、低头剥葵花籽的孩子们、竹篮里堆积的葵花籽,还有赵爷爷脸上慈祥的笑容。画笔在纸上轻轻滑动,金色的花田、橘红色的夕阳、孩子们欢快的身影,渐渐在画纸上鲜活起来。朵朵则找了个干净的布袋,把孩子们剥好的葵花籽小心翼翼地装进去,还在布袋上系了个蝴蝶结,写上“花田葵花籽”几个字,说要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夜幕降临,帐篷里亮起了小灯。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吃着苏晓煮的南瓜粥,聊起了今天在花田的趣事。丫丫说自己找到了一只彩色的蝴蝶,追了好久才追上,最后蝴蝶停在她的草帽上,好像在和她做朋友;毛豆则说自己帮赵爷爷搬了好几捆麦秆,赵爷爷还夸他力气大,是个能干的小帮手;浩浩弹起了吉他,唱起了新编的《葵花籽之歌》,歌声温柔又动听,让帐篷里充满了温馨的氛围。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早早地起了床,跟着苏晓去后山采摘野果。后山的野果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野果,像一个个小灯笼。苏晓告诉孩子们,这种野果叫“山荆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来做果酱。孩子们兴奋地摘下野果,放在竹篮里,不一会儿就摘满了好几篮。乐乐拿起一颗野果,尝了尝,酸甜可口,他立刻拿出画板,把挂满野果的果树画了下来,还在旁边画了一个正在摘野果的自己。
回到花田,苏晓教孩子们做山荆子果酱。她先把野果洗干净,去掉果核,然后放进锅里,加入适量的白糖,用小火慢慢熬煮。孩子们围在灶台边,看着锅里的野果慢慢变成浓稠的果酱,空气中弥漫着酸甜的果香。乐乐趁机把这一幕画了下来,锅里冒着热气的果酱、苏晓搅拌果酱的身影、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果酱熬好后,苏晓把它装进玻璃瓶里,分给每个孩子一瓶,说:“这是咱们一起做的果酱,回去抹面包吃,肯定特别香。”
离开花田的那天,孩子们再次和赵爷爷、苏晓约定,秋天的时候还要来。赵爷爷笑着说:“秋天的花田也很热闹,麦子收割完了,地里会种上冬小麦,还能摘棉花呢。”苏晓则说:“到时候我给你们准备好,咱们在晒谷场里做游戏。”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车子驶离村子的时候,他们还趴在车窗上,望着越来越远的花田,心里满是期待。
回到城里后,孩子们把苏晓给的山荆子果酱珍藏起来,每天早上抹在面包上吃,都觉得格外香甜。丫丫把自己摘的野果和做果酱的过程画成了一幅画,贴在客厅的墙上,说要让家里人都知道花田的趣事;乐乐则把在花田写生的画整理好,做成了一本“花田画册”,里面有春天的麦田、夏天的向日葵、秋天的野果,还有孩子们的笑脸;朵朵则把剥葵花籽和做果酱的步骤记在小本子上,说要教班里的同学一起做,让大家都能尝到花田的味道。
九月初,苏晓发来消息,说花田的冬小麦已经种好了,绿油油的麦苗在田里随风摆动,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她还发来了照片,照片里,赵爷爷正在田里浇水,苏晓则在旁边整理农具,绿油油的麦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孩子们看到照片,立刻在群里聊了起来,都盼着秋天快点到来,好去花田看看绿油油的麦苗,摘棉花,做。
乐乐提前画好了“麦田秋景图”的草稿,里面有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浇水的赵爷爷、整理农具的苏晓,还有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的身影;朵朵准备了一个新的小篮子,说要去摘棉花,做一个棉花娃娃;丫丫则把自己种的向日葵小苗搬到了阳台上,说要让它多晒晒太阳,等秋天去花田的时候,让它和花田的向日葵比一比谁长得高。
终于盼到了秋天,孩子们如约来到花田。车子驶进村子的时候,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映入眼帘,麦苗长得整齐又茂盛,风一吹,就像绿色的波浪在田里翻滚。赵爷爷和苏晓站在田边,笑着迎接他们的到来。“欢迎你们回来!”赵爷爷说,“今年的冬小麦长得特别好,再过几个月,就能看到绿油油的麦田变成金黄色了。”
孩子们立刻冲进麦田,丫丫蹲在地上,轻轻地抚摸着麦苗,感受着麦苗的柔软;毛豆则跟着赵爷爷学习浇水,他拿着水壶,小心翼翼地把水浇在麦苗根部,生怕把麦苗冲倒;乐乐拿出画板,开始画这片绿油油的麦田,阳光洒在麦苗上,泛着淡淡的绿光,让他忍不住感叹:“秋天的麦田也这么美!”
下午,苏晓带着孩子们去摘棉花。棉花地里,雪白的棉花一朵朵挂在棉枝上,像一个个小云朵。苏晓教孩子们如何采摘棉花,她说:“要轻轻地把棉花从棉桃里摘出来,别把棉枝弄断了。”孩子们兴奋地摘起棉花,朵朵把摘下的棉花放进布袋里,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一袋,她高兴地说:“我要把这些棉花带回家,做一个棉花娃娃。”丫丫则把棉花贴在脸上,感受着棉花的柔软,说:“棉花好舒服啊,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
晚上,孩子们围坐在晒谷场里,苏晓给他们做。她把白糖放进机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