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骤雨越来越大,电闪雷鸣,震得大宝耳朵嗡嗡直响,他实在挺不住了只好抱着白鹭豹回到了空间,刚才的一幕如果被人家看到,一定以为是哪个半仙儿在度劫升天,
一觉醒来出了空间一看,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碧蓝色的海面上,远远的有几个帆影在晃动,
大宝站在树尖上,只觉得心旷神怡,他忍不住长啸了一声,放出了白鹭豹,大宝跳上白鹭豹的后背,白鹭豹振翅高飞,冲入了云端,
俗话说得好,站得高看得远,可有没有人告诉你,这......
清明雨落得悄无声息,南锣鼓巷的青石板被洗得发亮,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琉璃。我推开纪念馆的门时,檐下铜铃轻晃,七声清响如约而至,仿佛昨夜那七个身影并未离去,只是隐入了晨雾深处。供桌上的泥鞋静静排列,玻璃瓶中的桃花嫩芽已抽出半寸绿茎,在微光中轻轻颤动,像是回应着某种无声的召唤。
我照例摆好两碗面,一碗给自己,一碗给看不见的人。刚坐下,门外传来脚步声??不是少年们整齐的踏步,也不是老人蹒跚的拐杖点地,而是一种极轻、极缓的节奏,像是怕惊扰了什么。门被推开一条缝,一个穿灰布衫的老妇人探进头来,手里攥着一只褪色的红布包。
“您……是管这地方的?”她声音沙哑,带着浓重的云南口音。
我连忙起身:“是,您请进。”
她迟疑了一下,才跨进来,脚上是一双磨平了后跟的黑布鞋。她环顾四周,目光在展柜上停留良久,忽然颤着手指向《女徒记》的复刻封面:“这……这是陈师傅写的?”
“您认识陈玉梅?”我心头一跳。
她没答话,只缓缓打开红布包,取出一双小小的绣花鞋??不过巴掌大,鞋面用碎布拼成,针脚细密,边缘还缀着几颗早已暗淡的玻璃珠。她将鞋轻轻放在供桌上,嗓音低得几乎听不见:“我是她第七个徒弟,阿?。”
我怔住。《女徒记》里提过七位女徒,却只留下名字和零星记载,其余皆因年代久远而湮没。阿?,正是最后一位,书中写她“性敏而讷,善以针代语”。
“那年冬天,她病得厉害,咳得整夜不停。”阿?坐下来,手指摩挲着那双小鞋,“她说,要是活不成,就把这双鞋留给后人。这是她给我做的第一双鞋,也是最后一双。我走了四十多年,一直带在身边,不敢丢。”
我喉头发紧:“您是从云南来的?”
她点头:“前些日子,我在县志馆看见一篇报道,说南锣鼓巷有个‘蓝鞋纪念馆’,还提到了《女徒记》。我……我就知道,该来了。”
她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封皮用粗麻线缝着,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针脚诗》**。
“这是她教我们写的。”阿?轻声道,“每人每月写一首,用针脚长短记音,绣在衣角里。后来她怕被人发现,就让我们背下来,再拆掉。可我偷偷抄了一份,藏在鞋垫夹层里,带出来了。”
我接过册子,指尖触到的是岁月的粗粝与温度。翻开第一页,是一首题为《缝春》的小诗:
>“一线穿冬寒,
>二针引月光,
>三行未写完,
>泪湿旧衣裳。
>不求人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