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带领下,找到了那片松林。
第三棵松树孤立于坡顶,树干粗壮,树皮皲裂如老人手掌。我们在树根周围小心翼翼挖掘,不到半米深,便触到了一层薄薄的麻布。继续清理,一具骸骨渐渐显露出来,头骨朝西,左手蜷曲,腕部果然有一道陈年疤痕。
随行的法医初步判断:死者为女性,年龄约二十二至二十五岁,死亡时间距今约五十余年,死因疑似机械性窒息。
我们将遗骸送往省考古研究所做DNA比对,并同步启动“李桂花身份确认专项”。与此同时,在“不可见之证”展厅新增展区,命名为《一首诗的代价》。展柜中央陈列着那张炭笔诗稿的复制品,旁边播放着AI合成的声音,朗读诗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雁难飞雪满山。
>若有一日春雷动,
>请带桃花祭我坟。”
参观者络绎不绝。有人驻足良久,默默放下一支白菊;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问:“她为什么不能回家?”母亲蹲下来,轻声说:“因为她说了真话,而那时候,真话是有罪的。”
两周后,DNA结果出来了:遗骸与杨素芬留存的一件旧衣(经家属捐赠)存在远亲匹配关系,虽无法直接认定为李桂花,但结合口述史料、地理定位与文献交叉验证,基本可以确认身份。
国家文物局正式将此地列为“知青历史纪念点”,并建议设立纪念碑。
我们在碑文上刻下这样一段话:
>“这里安息着一位未能走到春天的少女。
>她的名字曾被抹去,她的声音曾被禁止。
>如今,我们以泥土为纸,以岁月为墨,
>还她一个迟到的姓名:李桂花,江苏南通人,生于1945年,卒于1970年冬至。
>愿后来者铭记:
>每一次对真相的遮蔽,都是对未来的背叛;
>而每一次对沉默的倾听,都是对正义的重建。”
清明那天,李桂花的堂妹从南方赶来,带来一包家乡的泥土,撒在墓前。她跪在地上,哭得像个孩子:“姐,我带你回家了。”
我们没有阻止她。几天后,遗骸移交家属,按习俗火化,骨灰带回南通,葬入祖坟。
可故事并未结束。
一个月后,苏州那位兰秀英的干女儿再次来信。她说,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藏在地板夹层中的日记,写于1983年至1995年间。其中一页写道:
>“昨天梦见素芬,她站在一片桃林里,对我说:‘秀英,你还记得李桂花吗?她临死前托我一件事,我没做到。现在,轮到你了。’
>我惊醒了,汗湿全身。
>原来我一直逃避的,不只是自己的痛苦,还有别人的托付。”
日记末尾附着一张手绘地图,标注了一个坐标: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牧场旧址,写着:“素芬说,那里有个‘地下图书馆’,藏着几十本知青写的诗集和日记,是她们轮流抄录、秘密传递的。若有一天能见天日,请让它发声。”
我们花了三个月才找到那个地方。如今那里是一片风电场,但通过卫星影像比对和当地牧民回忆,我们锁定了原知青点灶房的位置。挖掘后,在灶台下方发现一个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