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完好。罐内有十二本手抄册,纸张脆黄,字迹各异,内容全是诗歌、散文与日记片段。
其中有一页,是杨素芬的笔迹:
>“今日又闻一人离去。我不敢写名字,怕连累亡魂。
>只能将泪滴在纸上,看它晕开成一朵花。
>若将来有人读到这些字,请告诉她们的家人:
>她们曾笑过,爱过,梦过,反抗过。
>她们不是数字,不是错误,不是耻辱。
>她们是人。”
我们将这批文献命名为《灶火集》,交由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并在全球巡展中设置特别单元。每一场展览结束时,都会播放一段由幸存者后代朗读的名单:那些曾经消失的名字,一个个被念出,如同星辰重新点亮夜空。
冬去春来,南锣鼓巷的铜铃又响了。
这一次,门口放着的不是布包,而是一盆盛开的桃花。花盆底下压着一张卡片,字迹娟秀:
>“我是李桂花的侄女。今年清明,我带着孩子去了姑奶奶的新坟。我把《灶火集》放在墓前,读了她写的那首诗。风吹起纸页,像是她在点头。
>谢谢你们,让她的声音穿越半个世纪,终于回家。”
我捧起那盆桃花,摆在纪念馆正厅。阳光穿过窗棂,洒在花瓣上,粉白相映,宛如云霞落地。
夜里,我独自留下整理资料。忽然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回头望去,只见一个穿蓝布衫的老妇人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根红头绳,冲我微微一笑,转身走入雪中。
我追出去时,地上只有一串脚印,延伸向巷子尽头,然后消失不见。
我知道,那是她们来看我们了。
春天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