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分手了。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她父母逼她嫁人。
>我差点放弃。可昨晚看了展览,我哭了。
>原来五十多年前,有人比我更痛却仍选择相信。
>所以我把我们的合照放进来,求你替我保管。
>若有一天她回头找我,希望你能告诉她:
>‘有人一直等着你回来。’”
我抱着铁盒回到书屋,逐封阅读。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被拆散的情侣、被迫结婚的同志、藏匿多年的日记主人……他们不求回应,只求“有人记得”。
我翻开笔记本,写下第一条归档规则:
>“凡寄存于此的情感证物,永不销毁。
>即使命运未能圆满,记忆亦应完整。”
黎明时分,我收到周野发来的壁画草图。整幅画面以星空为背景,四十七颗星辰连成槐树形状,下方是无数普通人仰望的身影。角落题字:
>“他们照亮的,不只是彼此。
>还有你我眼中,迟迟不肯熄灭的光。”
春天真正到来那天,纪念馆迎来特殊访客??一对老年同志伴侣。他们从成都赶来,丈夫已是癌症晚期。
“我们偷偷在一起四十二年。”丈夫坐在轮椅上,声音虚弱,“结过婚,生过孩子,但从没牵着手走过大街。现在孩子都理解了,我想……最后任性一次。”
我安排他们在主厅举行仪式。没有司仪,没有誓词,只有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循环播放。妻子为他戴上复制徽章,吻了他的手背。
拍照时,老人忽然说:“能把我们放在壁画旁边吗?就算一小块也好。”
周野当场支起画板,用炭笔勾勒他们的轮廓。完成后,他在画像下方添了一行小字:
>“迟到的婚礼,从不减其光芒。”
他们离开后,我在登记簿看到一行钢笔字:
>“谢谢你让我们死前活得像个人。”
>??程建国&黄卫东,2030.3.21
四月清明,全国各地自发组织“种树行动”。甘肃中学师生在校门口栽下第一棵槐;深圳同性恋亲友会在公园共建“记忆林”;就连新加坡华人社团也送来树苗,附言:“海外游子,不忘根源。”
一个月内,共种下四千七百棵槐树,遍布三十二省市。每棵树旁立牌,刻着“春风”成员姓名与生卒年。
我站在纪念馆顶楼眺望,仿佛看见绿色的火种正燎原。
五月,教育部正式宣布,《情感史》纳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程。配套读本收录了马强与刘宇的作文,并加入新章节《当代见证》。其中引用了我的一句话:
>“重建记忆,不是为了复仇,是为了避免重演。”
发布会当天,我接到巴特尔的电话。那个新疆牧民说,他又找到了新的残页,这次是赵承业的医疗笔记:
>“今日为三位患者接生。她们不知道,我一边剪脐带,一边流泪。
>我也曾想做个父亲。
>可时代不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