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摄像机,也没有录音笔,”一位老通讯员坐在家中,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只有一支钢笔、一张纸,还有心中的信念。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想让人们知道,真实是什么。”
林淑芬一边记录,一边轻轻点头。她知道,这些声音,如果不被记录下来,终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而她的责任,就是让这些声音,穿越时间的长河,抵达更多人的心中。
就在研究中心筹备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打破了平静。
“林女士,”邮件中写道,“我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我们学院对您的研究中心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与您合作,共同开展战地报道史的研究项目。我们愿意提供资金、场地与研究团队,也希望您能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
林淑芬读完邮件,心中涌起一股激动。她立刻回信,表达感谢,并表示愿意进一步沟通合作细节。她知道,这不仅是一个学术合作的机会,更是将中国战地报道史推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
然而,就在她准备启程前往美国之前,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林老师,”她的助理急匆匆地走进办公室,“山田明子老师……她病倒了。”
林淑芬心头一紧,连忙拨通山田明子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微弱却依旧坚定的声音:“林老师,对不起,我可能无法继续参与纪录片的后续工作了……医生说,我需要静养一段时间。”
“你别说话,好好休息。”林淑芬声音有些哽咽,“我马上安排过去看你。”
“不用了,”山田明子虚弱地笑了笑,“我知道你很忙,研究中心的事更重要。我只是想告诉你,我把我整理的所有资料都发给你了。如果纪录片还能继续下去,我……我很高兴。”
林淑芬沉默了许久,最终低声说道:“明子,你一定要好起来。我们还有好多事要做。”
挂断电话后,她站在窗前,望着南锣鼓巷的天空。风轻轻吹过,带着初夏的暖意,却无法驱散她心中的沉重。
她知道,山田明子的病情不仅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些曾为历史发声的人,正一个接一个地老去、离去。而她,作为他们的继承者,必须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几天后,林淑芬如期启程前往纽约,开始了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合作。她带着山田明子的资料,也带着所有老通讯员的信念,走进了国际学术界的殿堂。
“这是中国战地通讯员的历史,”她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说道,“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我们记录的,不只是战争的真相,更是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她的发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而她的心中,却始终铭记着那句话: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
林淑芬站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讲台上,面对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与学生,神情专注。她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战地通讯员历史的讲座,会场上气氛热烈,提问接连不断。她耐心地一一作答,声音坚定而温和。
讲座结束后,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走上前来,递上采访提纲,说:“林女士,我读了您关于战地报道的论文,非常震撼。我想知道,您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段历史?”
林淑芬微微一笑,目光望向窗外的哈德逊河。河水在夕阳下泛着金光,仿佛映照着她记忆中的战场。
“因为我见过太多沉默的人。”她缓缓说道,“他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