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也不是战士,但他们用笔记录下战争的真实。他们让世界知道,战争不是胜利与失败的较量,而是无数普通人生命的消逝。他们的声音,不该被遗忘。”
记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问道:“那么,您觉得战地报道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当然。”林淑芬语气坚定,“战争的形式在变,但真相的重要性从未改变。无论是在传统的战场上,还是在信息战、舆论战中,战地通讯员的角色始终是守护真相的人。他们的责任,是让世界不被谎言遮蔽。”
采访结束后,林淑芬回到下榻的酒店,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的研究计划。她希望将中国战地通讯员的历史系统化,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并与国际学者共同出版一本关于战地报道史的学术专著。
与此同时,她也在密切关注国内研究中心的筹备进展。助理每天都会发来项目进度报告,包括场地选址、设备采购、人员招聘等细节。她一一审阅,并给出具体建议。
“林老师,”助理在邮件中写道,“关于研究中心的名称,我们初步拟定了几个方案,您看哪个更合适?”
林淑芬看着邮件中的选项,沉思片刻,回复道:“叫‘战地之声’吧。它不仅是记录者的声音,也是历史的回响。”
她深知,这个研究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机构,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那些曾与她并肩奋斗的老通讯员、学者、翻译家们,他们的身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他们留下的信念与责任,正通过她,一点一点地传递下去。
几天后,她收到山田明子的邮件。邮件中写道:“林老师,我已经能下床走动了。医生说,只要注意休息,我还能继续工作。谢谢你一直以来的支持。”
林淑芬看着这封邮件,眼眶微微湿润。她立刻回复:“明子,你一定要好好养病。纪录片的事,我会继续推进。等你康复了,我们再一起把它完成。”
她知道,山田明子的病情不仅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些曾为历史发声的人,正一个接一个地老去、离去。而她,作为他们的继承者,必须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在纽约的这段时间,她还安排了几次与老通讯员家属的会面。其中一位家属,是当年一位战地记者的女儿。她将父亲的日记本交到林淑芬手中,说:“这是我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要交给您的。他说,这些文字,只有您能真正理解。”
林淑芬翻开泛黄的日记本,字迹苍劲有力,记录着一个个战场的瞬间。她轻轻抚摸着那些文字,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我见过太多死亡,”日记中写道,“但我知道,只要有人愿意记录,生命就不会真正消失。”
林淑芬合上日记本,郑重地将它收好。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战争的文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几天后,她启程返回北京。飞机穿越太平洋,夜色中,她靠在窗边,望着无尽的黑暗。她想起那些曾与她同行的人,想起那些在战火中记录真相的通讯员,想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声音。
她轻声自语:“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继续讲述他们的故事。”
因为,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也是属于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