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158章刘采春的《啰唝曲》唱哭江南媳妇

第158章刘采春的《啰唝曲》唱哭江南媳妇(3 / 4)

。这是最扎心的“时光焦虑”——女人等丈夫,等的不仅是归人,还有自己的青春。等啊等,头发白了,皱纹长了,还是没等到人,这种绝望,刘采春没喊出来,轻轻说“白发黑无缘”,反而更让人想哭。

    第六首:

    “早发梅溪口,晚宿杉木桥。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江潮”

    ——早上从梅溪口出发,晚上住在杉木桥,月亮照着山上的树,风停了能听见江潮的声音。这首看似在写男人的旅途,其实是女人的“想象”——她不知道丈夫在路上过得好不好,靠着听说的地名,想象他每天走的路、住的地方,把思念寄托在远方的山水里。

    为啥《啰唝曲》能火?因为它写的是“咱们的日子”

    刘采春的《啰唝曲》,在中唐的江南火得一塌糊涂——洗衣妇在河边唱,船家女在船上唱,连巷口的小丫头,都能哼两句“不喜秦淮水”。为啥这么火?因为它写的不是高高在上的闺秀,是咱们身边的普通人。

    那时候中唐,商人地位比以前高了,很多男人不种地了,跑去经商,夫妻分离成了很普遍的事。可没人把这些媳妇的苦写出来——文人写的闺怨诗,要么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带着点贵族的矫情;要么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美是美,可离老百姓的日子太远。

    刘采春用最直白的话,把这些媳妇的心里话唱了出来。她不写“相思”,写“错认几人船”;不写“离别”,写“金钗当卜钱”;不写“衰老”,写“白发黑无缘”——这些都是老百姓每天能看见、能摸到的事,一唱就有共鸣。

    有次刘采春在扬州演出,台下坐了个从外地来的商人,听她唱《啰唝曲》,听得眼圈都红了。演出结束后,他找到刘采春,说:“姑娘,你这歌唱得我心里难受。我出来经商三年,没给家里写过几封信,现在才知道,我媳妇在家天天等我,肯定也像你唱的那样,天天去江边望。我明天就收拾东西,回家看看她。”

    刘采春听了,特别高兴:“我唱这歌,不是想让大家难过,是想让在外的男人知道,家里有人在等;让在家的媳妇知道,她们的苦,有人懂。”

    后来,这些《啰唝曲》不仅在民间传,连文人都喜欢。元稹就特别喜欢,还在文章里提:“刘采春唱《啰唝曲》,听者莫不落泪。”还有个叫范摅的文人,在《云溪友议》里记下来:“采春所唱者,皆《啰唝曲》也,其词浅切,天下皆知。”

    这些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典故,却像江南的水一样,慢慢流进人的心里。因为它写的是真实的日子,是真实的情感——是媳妇们的盼,是商人们的身不由己,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啰唝曲》的魂:不是苦,是藏在苦里的“盼”

    现在读《啰唝曲》,可能会觉得有点“苦”,可在当时,这些歌给了很多媳妇力量。因为她们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在等,不是只有自己苦——有个叫刘采春的艺人,把她们的心里话唱了出来,让全江南的人都知道她们的故事。

    有个在苏州的媳妇,听了《啰唝曲》后,不再天天哭了,而是学着刘采春唱的那样,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除了等丈夫,还学着织布、做点心,她说:“姑娘唱‘黄河清有日’,我就盼着,等我丈夫回来,我能给他做他爱吃的点心,能让他看见家里好好的。”

    刘采春也说:“我唱这些歌,不是想卖惨,是想告诉大家,就算日子苦,也得有盼头。盼着丈夫回来,盼着日子好起来,这盼头,就是过日子的劲。”

    所以,《啰唝曲》的魂,不是苦,是藏在苦里的“盼”。就像第一首里,恨完秦淮水、江上船,心里还是盼着“载儿夫婿回”;第二首里,错认了多少船,第二天还是会去江口望;第五首里,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反贼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大明补牙匠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铁马冰河肝胆照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被废三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