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白发变不黑,还是盼着“闻君欲下峡”——这种盼,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也是最动人的力量。
中唐的江南,早就变了样,秦淮河上的商船换了一批又一批,刘采春的《啰唝曲》,却传了下来。因为它写的不是某一个人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故事——是那些在江边等船的媳妇,是那些在外奔波的商人,是那些在烟火气里过日子的你我。
直到现在,读“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还能想起那个站在江边的媳妇;读“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还能感受到那种盼了又盼的心情。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它能穿越千年,让我们读懂古人的苦与乐,读懂那些藏在家常话里的深情。
刘采春不是什么大诗人,她是个跑江湖的民间艺人,她用《啰唝曲》,给唐代的老百姓留下了最真实的“心声”。这些声音,比那些华丽的诗更珍贵,因为它们来自生活,来自人心,来自那些在烟火气里认真过日子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