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尝过苦,才不想别人再走这条路。刘采春为啥这么说?因为她在跑江湖时,见了太多商人妇的难。
有个在杭州卖丝绸的商人媳妇,家里条件不算差,可男人一年到头回不了家。有次刘采春去她家借水喝,看见她的梳妆台上摆着一堆金钗、银镯,她却说:“这些东西再好,不如他回来陪我吃顿饭。”有次她想知道丈夫啥时候回来,就把最心爱的金钗拿出来当卜钱——扔一次,要是正面朝上,就觉得“快回来了”;要是反面,就偷偷抹眼泪,再扔一次。
金钗是姑娘家的心爱之物,平时舍不得戴,擦得锃亮收在盒子里,只有过节、走亲戚才拿出来。到了商人妇手里,金钗成了“占卜的工具”,不是缺钱,是缺个准信儿——缺个“他什么时候回来”的准信儿。刘采春把“金钗当卜钱”这个细节写进词里,比说一万句“我想他”都管用,因为这是真真切切的“盼”。
更戳心的是“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想想那个画面:天刚蒙蒙亮,江边还有雾,媳妇裹着厚头巾,站在码头的石头上,眼睛盯着江面。远处来了一艘船,她赶紧踮起脚,手搭在额头上看——“是不是他的船?”船近了,不是,她的肩膀垮下来,叹了口气;过一会儿又来一艘,她又凑过去看,还是不是……一天下来,错认了好几艘船,最后太阳落山了,空着手回家,连饭都没心思做。
刘采春在绍兴演出时,就见过这样的场景。有个年轻媳妇,每天都来江口等,手里攥着丈夫临走时给她的木梳。有次一艘挂着“扬州”旗子的船靠岸,她以为是丈夫回来了,跑过去喊,结果船上下来的是个陌生男人,她红着脸道歉,转身就哭了。刘采春看在眼里,回去就把这个场景写进了词里。
有次演出,台下有个老秀才跟刘采春说:“姑娘,你这词比那些文人写的‘闺怨诗’好多了!他们写‘思君令人老’,太笼统了;你写‘错认几人船’,一看就知道是真见过、真懂的。”
刘采春笑着说:“我哪懂什么诗啊,就是把我看见的、听见的,唱给大家听。那些媳妇的苦,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刻在脸上的,我把它们唱出来而已。”
剩下的四首:句句都是过日子的苦,句句都是真心的盼
除了这两首,刘采春的《啰唝曲》还有四首,每首都藏着老百姓的日子。
第三首写: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58章刘采春的《啰唝曲》唱哭江南媳妇(第2/2页)
桐庐人不见,今得广州书”
——丈夫走的时候说“就去桐庐做生意,很快回来”,结果桐庐没等到人,反而收到了从广州寄来的信。这是多少商人妇的经历?男人总说“快回来”,可生意一忙,就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归期一推再推。刘采春把这种“盼了又盼,等了又等”的失望写进去,没有抱怨,只有无奈,更让人疼。
第四首:
“昨日下西洲,今朝又上舟。
闻君欲下峡,定是逐梁州”
——昨天还在西洲,今天又上了船,听说你要去三峡,肯定是又要去梁州做生意了。这句写的是男人的“身不由己”,也写了女人的“知情识趣”——她知道丈夫不是不想回来,是被生意绊住了,只能默默记着他去的地方,盼着他平安。
第五首: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昨天比今天好,今年比去年老,黄河还有变清的那天,可我的白头发,再也变不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