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章 初唐四杰: 跨越半生的文人相惜

第五章 初唐四杰: 跨越半生的文人相惜(3 / 4)

渔翁一样,空老一生。

    写完诗,骆宾王把笔扔在桌上,捂着脸,肩膀不住地颤抖。

    他想起还没寄出去的第二封信,想起还没跟王勃聊的诗,想起那个还没实现的约定——“等我回来,咱们好好聊聊诗”。

    后来,有人问骆宾王:“您跟王勃并不熟悉,为什么这么难过?”

    骆宾王摇摇头,声音沙哑:“知己不在远近,不在相见与否。他懂我,我懂他,这就够了。他走了,就像我心里的一块肉,被剜走了。”

    那首《和李明府》,成了骆宾王写给王勃的挽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哀悼,却藏着最深的痛——那是两个知己,隔着时空的相惜,也是一个老人,对一个少年的惋惜。

    命运悲歌:四杰的“同病相怜”

    王勃死后没几年,卢照邻的病越来越重。

    他从蜀中搬到了颍水之畔,住在一间简陋的茅屋里。手脚开始变形,连笔都握不住了,让仆人念诗给他听。每当听到王勃的诗,他就会想起在成都茶馆的相遇,想起玄武山的约定,想起病榻前的慰藉,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

    “阿勃走了,我也快了。”有天,他靠在床头,对仆人说,“等我走了,把我跟王勃的诗稿放在一起,埋在颍水边。我想跟他做邻居,下辈子,还跟他一起聊诗。”

    公元695年的秋天,颍水的水凉了。卢照邻让仆人把他扶到河边,看着滔滔的河水,笑了:“阿勃,我来陪你了。”

    他挣脱仆人的手,纵身跳进了颍水。那年,他约五十四岁。

    消息传到杨炯耳朵里时,他正在衢州任上。衢州偏远,冬天特别冷,他裹着旧棉袄,坐在桌前,看着卢照邻的诗稿,眼泪掉在纸上,晕开了“长安大道连狭斜”的字迹。

    “又走了一个……”他喃喃自语,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想起寒食节的斗鸡场,想起四杰围坐在一起喝酒聊诗的日子,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还有骆宾王的《帝京篇》——那些日子,多热闹啊,可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了。

    他拿起笔,想给卢照邻写篇悼文,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最后只写下一句:“同病相怜,岂惟孔子?”——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他们这些有才华的人,却一个个落得如此下场,这世道,到底是怎么了?

    没过多久,骆宾王的消息也传来了。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反武,写下《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是谁家之天下”,传遍天下。

    起义很快失败,骆宾王从此失踪——有人说他战死了,有人说他隐居了,还有人说他被武则天派人杀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杨炯听到消息时,在整理《王勃集》。他看着骆宾王的诗稿,想起那个在斗鸡场里捋着胡子笑的老人,想起他写给王勃的《和李明府》,心里一阵发酸。“骆大人,你到底去哪了?”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轻声问,“你是不是也跟阿勃、照邻一样,走了?”

    公元693年,杨炯被贬到盈川任县令。盈川偏远荒凉,百姓生活困苦。他到任后,整日忙于政务,想为百姓做点实事,可心里的郁气却越来越重。

    他想起四杰的遭遇:王勃溺亡,卢照邻投水,骆宾王失踪,自己被贬——他们一个个都有才华,都想为国效力,到头来,却都不容于权贵,落得个命运多舛的下场。

    “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有天晚上,杨炯坐在县衙里,喝着闷酒,对着窗外的月亮,喃喃自语,“我们只想写点真东西,只想为百姓做点事,为什么就这么难?”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铁马冰河肝胆照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大明补牙匠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反贼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被废三年后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