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走入唐宋诗词的河流 > 第五章 初唐四杰: 跨越半生的文人相惜

第五章 初唐四杰: 跨越半生的文人相惜(4 / 4)

 公元695年,杨炯在盈川任上去世,年仅四十三岁。临死前,他把《王勃集》和四杰的诗稿放在一起,嘱咐下属:“把这些东西好好保存,别让它们丢了。我们虽然走了,但这些诗,这些想法,要传下去。”

    杨炯死后,初唐四杰的故事,渐渐成了长安城里的传说。有人说他们是“狂士”,不懂官场规矩;有人说他们是“天才”,可惜生不逢时;还有人说他们的诗“太硬”,不如宫廷诗温柔。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们的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

    王勃的《滕王阁序》成了千古绝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个读书人都能背;

    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成了边塞诗的开端;

    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让人们看到了长安的繁华与暗流;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敢骂武则天的老人。

    多年后,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写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嘲笑四杰的人,早已被人遗忘,四杰的诗,却像江河一样,永远流淌。

    当我们读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起“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读起“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读起“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我们想起的,不只是四首诗,更是四个命运坎坷却始终坚守理想的文人。

    他们或许没有高官厚禄,或许没有长寿善终,可他们用自己的笔,为初唐文坛点亮了一束光;用自己的命,写了一首属于寒士的悲歌。

    就像杨炯在《王勃集序》里写的那样:“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他们或许没能彻底改变那个时代,可他们的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明补牙匠 反贼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