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改科举(3 / 4)

定其法,择才而任。”

此言一出,朝中顿时一静。

诸多争论者,皆在此刻神色一顿,似是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折中的方案。

“考!”这个字,如破局之剑,暂时止住了众人的杂议。

不少官员纷纷点头。

“许公所言甚当。”

“设考,既不徇情,又不误贤。”

“朝廷原本即以科举立制,此为正本清源。”

殿中气氛似乎逐渐稳定下来。

可就在这时,萧宁忽然轻轻一笑,目光从许居正身上移开,扫过整个朝堂。

他语声不高,却带着一股让人莫名发寒的沉静。

“诸卿所议,朕正有此意。”

“此千余人,既非一时之喜,亦非无据之荐,若要授官,朕自然不肯因私论而乱序。”

“所以,这次大考——朕会设。”

“不过,此番之考,与往日不同。”

他声音陡然一顿,话锋陡转,语气加重:

“这一次,朕打算——这次要使用一些,不同以往的科举之制。”

话音落下,殿内哗然。

金銮殿内,风声已歇。

先前还在彼此辩驳、争论人选的列位大臣,此刻皆如石雕般凝立原地。

那句“朕打算使用一些不同以往的科举之制”,如天雷惊破静海,余音未散,已掀起朝堂上彻骨寒意。

千年来,科举之制,便是大尧立国之本。

从初设九品,到大整礼部,再至文榜、武榜分列,殿试、乡试、会试三道设程,凡入仕者,无不由此而出。

自文帝以降,历朝历代虽有小调,然皆不敢动其纲目一丝。

因其不仅为择士之道,更是天下寒门登堂之路,是士子之命脉,是社稷稳定之器,是大尧正统的象征。

更何况,此制立成后,百年来已被诸国效仿。

无论是南楚、北黎,抑或蛮方小邦,皆派人入大尧贡监求习其法。

可以说,科举,不仅是朝政制度,更是文明之势象征,是神川大陆政治上的“神明准绳”。

可如今,萧宁却于此堂之上,于众臣之前,于天听昭昭之下,骤然说出“变制”二字。

一时之间,众人心神震荡,呼吸急促,连空气都仿佛因这句话而凝结。

最先变色的,是礼部诸司之人。

掌典籍、司贡举、行试务、阅策题、编考录,这一整套流程下来的每一级官吏,都在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寒意。

他们原本还在想着,如何依照大考名册调配场次,规整考纲,设临时试厅,如今这一切,似乎被一语击碎。

“改科举”三字,击中他们每一个人的立身根基。

随后震惊的,是六部侍郎与内外台属。

他们不比礼部之人专事选士,反而更懂这“科举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效应。

大尧文治之所以昌盛,固然有律法之精、制度之密,但其根本,便在于天下士子皆愿守制而为,不流于门第,不崇尚私荐,不倚仗权贵。

如今天子欲动其本,若无极慎之道,恐非“兴新制”,而是“掀旧局”。

许久之后,终于有人出列。

是霍纲。

他眉头紧锁,面色凝重,声音并不高,却仿佛带着某种久经山雨之后的苍凉:

“陛下,臣有不解,不知陛下此言‘不同以往之制’,所指为何?若为考纲增改,倒也无伤大雅;但若是动其根本……臣……请陛下三思。”

他话未落,便听得身旁魏瑞一声低沉附和:

“陛下,臣亦以为,科举之制,虽非天授,然其行千载,所定者纲,其守者道,所望者民心也。”

“今改其法,若无深患、无疾根,不惟上扰礼部,下乱士子,亦恐动摇天下人心。”

魏瑞极少开口,此番却字字凝重,竟微有哽咽之意。

而紧随其后站出的——便是许居正。

他行至殿前三阶之外,拱手一揖,再未抬头,声音沙哑,却字字沉稳:

“陛下,此举,非小事也。”

“臣明白陛下心忧朝政,欲以非常之法解非常之困,欲以新制收寒门以固根基,此志忠诚,天下共钦。”

“但此科考之制,乃国本也。”

“国本者,非可随意更张者也。”

他顿了顿,忽而仰首,目光灼灼地望向御阶之上那冕服之人:

“臣斗胆请问陛下——”

“此时之变,是否因人多难选?”

“若是如此,臣请以考纲为主、殿试为裁、分流设局,仍守旧制之体而广开其用。”

“若陛下不愿以旧制衡才,是担其考题之浅、形制之僵、门槛之高?——臣以为,制度可修,

最新小说: 我将自己上交国家 开局落草土匪窝 截胡太子,我称帝 寒门国师,开局被小媳妇捡回家 特工传奇之重明 穿越古代,经商失败的我只好造反 三国:以大汉之名,镇全球 逆世谋妃 穿到荒年一拖三,飒爽农妇血赚了 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