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改科举(4 / 4)

体制可调,然不宜弃。”

“若陛下欲彻底推翻,另立一制——那臣请陛下慎之又慎。”

“万一新制未成,旧纲已废,到时天下士林无所适从,名不知归、才不知往、志士茫然、礼部失据,那大尧朝局,不乱则诡,不诡则崩。”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因为许居正一向为中和之士,少言极辞,此刻却几乎言及“朝局崩坏”之危,足见其忧虑至极。

不少朝臣也随之附和:

“陛下,非臣等固执旧制,实是忧其根本。”

“千载制度,非可轻议。”

“若陛下真欲另开新章,臣请陛下设明制,循试行之法,慎行勿躁。”

“陛下此意,望再议。”

语声重重,殿内似风雨骤起。

其中不乏年轻官员亦暗暗生惧。

——若是朝廷推翻旧制,他们这些曾苦读数年,只为三试入仕的士子,又当何去何从?

——他们原本以为,这场大考不过是“广纳寒门”的新政,却不料竟触及整个体制的根本!

这份惊恐,源自于对于未来路径的彻底未知。

可也有极少数,眼中却燃起炽热的光。

他们曾困于乡野,困于门第,困于那一纸卷轴之外。

他们最明白,旧制虽成,却亦有其壅蔽之处;若陛下真能开一新路,或许,他们将是最大受益者。

但正因如此,他们更清楚——此事绝非轻启可行。

金銮殿内,殿门紧闭,外头的阳光正烈,却照不进这座深宫之中众人心头的阴影。

萧宁那句“要使用不同以往的科举之制”仍在空气中回荡未散,而大殿之中,已如沸水渐起,层层气浪翻腾不已。

便在许居正那番恳切之言之后,一道熟悉的声音紧随其后,响于朝堂之上。

“陛下!”那声音并不高,却自有一种沉稳的节奏,带着几分不易忽视的笃定。

众臣回首望去,是郭仪。

他缓步出列,神色严肃,眉眼间已不见从前的平和笑意,而多出几分不易掩饰的忧色。

他并未绕圈斡旋,更未曲笔相谏,而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陛下所言变制,臣听之,心惊耳热。”

“然臣以为,今日之科举,非但为大尧所恃之根基,更为天下所共仰之制度。”

“其法之完备,程式之严整,已非昔年察举所能比拟。”

他举目四望,目光掠过列位同僚,又落回那青玉御阶之上,沉声再道:

“若论天下制度之最为周密者,非大尧之科举莫属。其制已行五百余年,期间虽有修整,然无一废纲弃本。”

“陛下今欲改之,却不示新制为何、不明患根何在,臣实难心安。”

他一语未了,又有一道低沉之声紧随而上。

“郭公之言,臣深以为然。”魏瑞迈步上前,声音微哑却不迟疑。

他缓缓开口,言辞坦率:“陛下,世间之法,或可因时而革,惟科举独不可轻动。”

“盖因此法所系者,不独朝堂官吏之选,更系天下士林之心、寒门子弟之命、社稷风骨之纲。”

“臣实未能想象,若将此制改去,又当立何为法?是删其策问?还是弃其殿试?若欲加之以别途,又岂非画蛇添足、自乱章法?”

他停顿一下,抬头望向那沉默不语的帝王。

“陛下,今朝之士,皆以科举为阶而进,寒门之子无门第之助,惟此一途以自立。”

“若将其改废,何以慰其志?何以服其心?何以令万邦之士,仍愿朝大尧之廷?”

郭仪、魏瑞相继发声,句句皆重,殿中气氛也再次凝紧。

就在这沉声之间,忽有轻轻一声叹息传来。

这声叹息,带着几分出神之意,又有几分迟疑未决。

众人望去,只见那人缓缓出列,青衫素带,神色间不见恭维、不见怯意,惟一股难掩的沉静思量——是李安石。

先前他一直沉默,不言不语,旁人还以为他未生疑虑,可这一刻,他终于站了出来。

他朝萧宁一揖,行礼毕,才道:“臣知陛下胸怀远志,志图变法以立新功,此等魄力,臣心所敬。”

“臣亦知,陛下所念,非徒改制之虚名,实欲矫旧弊而兴时用,开广路而取天下英才,非为一己之私,乃为百年之后计。”

“但臣……仍不敢苟同。”

此言一出,众臣面色皆变——连李安石也出言反对了。

李安石的能力,在场的众人可都是见识过的!

可以说,他的见识、才学,绝不在他人之下!

最重要的是,他可是萧宁亲自选上来的人啊!

最新小说: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截胡太子,我称帝 我将自己上交国家 带着全家去逃荒,我有空间满仓粮 快上船,反清复明啦 叫你来平定天下,你却征服全世界 三国:以大汉之名,镇全球 点化野猪王,我在古代做最大地主 寒门国师,开局被小媳妇捡回家 我一个刁民,怎么就当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