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莫西成了书屋的常客。她会在周末跟着约书亚整理古籍,听老信徒分享信仰故事;约书亚则会陪她修改课程大纲,用“摩西与约书亚”的传承案例帮她设计互动环节。他们的相处像摩西与约书亚,在彼此的生命里成为“帮手”,每一个瞬间都藏着神的预备。
深秋的时候,莫西的“摩西与约书亚传承”课程成了神学院的热门课,学生们说“终于能从课程里感受到信仰的温度”。约书亚在书屋的“会幕模型”前向莫西求婚了,他手里拿着一枚用古银打造的戒指,内侧刻着“传承之约”四个字:“莫西,神让我们在古籍与见证里相遇,是要我们一起成为‘传承的纽带’,像摩西托付约书亚那样,把‘与神相交’的信心传给下一代,你愿意吗?”
莫西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书屋的庭院里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出埃及记》34:28:“摩西在耶和华那里四十昼夜,也不吃饭,也不喝水。耶和华将这约的话,就是十条诫,写在两块版上。”那天的阳光格外温柔,庭院里的藤萝架像天然的“会幕”,亲友们用鲜花在墙上拼出“十诫”的图案,空气中满是传承与祝福的气息。
婚后,他们一起扩建了“旷野书屋”,增设了“传承课堂”,既为信徒提供灵修空间,也为神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书屋的墙上挂着四幅经文拓片:“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惟有他的帮手一个少年人嫩的儿子约书亚,不离开会幕”“耶和华将这约的话,就是十条诫,写在两块版上”“耶和华晓谕摩西的帮手、嫩的儿子约书亚说”。
有天下午,一个神学院的学生来课堂问:“老师,我以后想当牧师,可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怎么才能像约书亚那样,承接前辈的信心呢?”
约书亚蹲下身,指着墙上的拓片说:“约书亚能承接摩西的使命,不是因为他完美,是因为他‘不离开会幕’——持续与神相交,持续在神面前预备自己。你现在在神学院学习,就是在‘会幕’里预备,只要不放弃亲近神,神一定会让你成为合祂使用的仆人。”
莫西则拿出《出埃及记》,翻到摩西求见神的段落:“摩西也有过软弱,他曾说‘他们必不信我’,可神还是使用了他。你不用怕自己不够好,只要愿意顺服,神会在你的软弱上彰显祂的能力,就像祂带领摩西那样带领你。”
学生点点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不离开会幕”。莫西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最初的教学困境——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血脉的延续,更是属灵的传承,是像摩西与约书亚那样,把“与神相交”的信心、“遵行诫命”的使命代代传递,让每一代人都能在神面前成为“合宜的器皿”,承接祂的托付,直到祂的应许成全。
很多年后,莫西和约书亚的儿女也成了服侍者。儿子接过了书屋的管理工作,继续守护这处“传承基地”;女儿则成了神学院的教师,像母亲那样,把“摩西与约书亚”的传承故事教给学生。他们的女儿在一次讲道中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古籍的知识,更是‘传承之约’的真理——神让摩西领受十诫,让约书亚带领百姓,也让我们在每个世代里,成为信心的传递者。人类繁衍的意义,就是让这份与神相交的爱、遵行诫命的信,永远在世代里延续。”
每年暮春,莫西和约书亚都会带着子孙们在书屋的藤萝架下祷告,感谢神保守这处“旷野会幕”,也感谢祂赐下“传承之约”。风吹过书页的声音,像在诉说着古老的应许,经文“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的回响,在书屋的上空轻轻飘荡——这是神的应许,也是他们家族跨越世代的“传承之约”,在时光里永远坚固,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