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那天,孩子们围着苏昭宁和顾明川,把自己画的“光”送给他们。顾明川走到苏昭宁身边,从口袋里取出一枚用彩银打造的戒指,戒指内侧刻着“光契”两个字:“昭宁,神让我们在黑暗与光的交汇处相遇,是要我们一起做‘劝人与他和好’的工作。我想和你一起,把这束光传下去,让更多孩子和家庭,都能在光里与神、与彼此和好,你愿意吗?”
苏昭宁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新画室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哥林多后书》4:6:“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那天孩子们用颜料在墙上画了道巨大的彩虹,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彩虹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神亲手撒下的恩典。
婚后,他们一起成立了“光契艺术公益中心”,不仅带困境儿童画画,还为家长提供亲子沟通课程,中心的墙上挂着三幅经文拓片:“光从黑暗里照出来”“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
有天下午,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女儿来中心,女孩躲在妈妈身后,不肯靠近画架。妈妈红着眼眶说:“孩子爸爸走后,她就再也不画画了,总说‘世界是黑的’。”
苏昭宁蹲下身,拿出一盒荧光颜料:“我们一起画‘会发光的星星’好不好?即使在黑夜里,星星也会亮,就像神的光,永远不会消失。”顾明川则坐在旁边,给她们读《哥林多后书》5章的经文,慢慢引导女孩说出心里的感受。
几周后,女孩不仅重新拿起了画笔,还画了幅“全家福”,画里的爸爸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正对着她笑。妈妈抱着画,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让我们母女俩,终于能和过去的伤痛和好。”
又过了几年,苏昭宁和顾明川有了一对儿女,儿子叫“顾沐光”,取“沐浴神的光”之意;女儿叫“苏契恩”,记念神的恩典与契约。每次带孩子们来中心,他们都会指着墙上的经文,告诉孩子们:“神把光放进我们心里,不是让我们自己藏着,而是要我们把光传给更多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只是为了活着,更是为了做‘光的使者’,让更多在黑暗里的人,都能遇见神的光。”
孩子们渐渐长大,儿子成了一名艺术疗愈师,继承了父母的公益事业;女儿则成了一名记者,专门报道困境儿童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光的传递”。有次女儿写的报道获得了奖项,她在领奖台上说:“我的父母教会我的,不只是画画的技巧,更是‘光契之约’的真理——人类繁衍的意义,不是生命的简单延续,而是让神的光在世代里传递,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让更多黑暗,都能因这光变为光明。”
公益中心的画室依旧充满色彩与笑声,孩子们的画笔每年都会画出新的“光”,照亮一个又一个家庭。苏昭宁和顾明川常常坐在画室的窗边,翻看当年那本《哥林多后书》,指尖划过“一切都是出于神”那句经文时,总会想起初见的那个午后——原来神早已用“光”的纽带,把他们连在一起,让他们在“光契之约”里相遇,又一起把这份约,写成了跨越世代的爱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