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作者——一位隐居在山里的老陶艺家,也是虔诚的信徒。当她带着合同去山里时,老陶艺家指着院子里的窑炉说:“我只和懂‘窑匠精神’的人合作。你能来这里,说明神已经在你心里埋下了种子。”签约那天,温锡安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沈砚辞,他特意烧了一窑刻着“你是我的百姓”的陶罐,作为给她的礼物。
深秋的时候,《陶艺与信仰》顺利出版,首发式就设在沈砚辞的工作室。活动结束后,沈砚辞拉着温锡安走到老窑炉前,从口袋里取出一枚用陶土做的戒指,戒指内侧刻着“窑匠之约”四个字。“锡安,”他的眼神比窑火还温暖,“神让你我在泥土前相遇,是要我们像陶泥顺服窑匠那样,顺服祂的带领。我想和你一起,把‘窑匠的爱’传递下去,你愿意吗?”
温锡安含泪点头。他们的婚礼在工作室的窑炉旁举行,牧师捧着圣经,诵读着《以赛亚书》64章:“耶和华啊,现在你仍是我们的父!我们是泥,你是窑匠;我们都是你手的工作。”那天老窑炉里烧着他们亲手做的婚罐,罐身上刻着“我将我的话传给你,用我的手影遮蔽你”,窑火映着两人的身影,像神亲手描绘的剪影。
婚后,他们一起把工作室改造成“窑匠书房”,一半用来做陶艺,一半用来陈列宗教典籍,还定期举办“陶艺与信仰”沙龙,邀请信徒和艺术家分享故事。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幅经文拓片,一幅是“为要栽定诸天,立定地基”,另一幅是“我所看顾的,就是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
有天下午,一个穿校服的女孩走进书房,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成绩单,眼圈红红的。“我总考不好,爸妈说我没用,”女孩哽咽着说,“我觉得自己就像块没用的废泥。”
温锡安蹲下身,拿起一块陶泥递给女孩:“你看这泥,刚挖出来的时候又脏又散,可经过揉、捏、烧,就能变成好看的陶罐。我们也是这样,神不会把没用的泥留在手里,祂会用祂的手,把我们塑造成有用的器皿。”沈砚辞则带着女孩坐在拉坯机前,教她捏了一个小小的陶杯,杯身上刻着“你是我的百姓”。
女孩走的时候,手里捧着陶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温锡安看着她的背影,忽然想起自己曾经的迷茫——原来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更是成为神手中的器皿,把“窑匠的爱”传递给更多人,让每个像“泥”一样的人,都能感受到神的塑造与呵护。
又过了几年,温锡安和沈砚辞有了一对儿女,儿子叫“窑安”,取“在窑匠手中得平安”之意;女儿叫“语书”,记念神的话语如书册般宝贵。每次带孩子们在工作室做陶艺,他们都会指着窑炉说:“你们看这窑火,能让泥成器;神的爱,能让我们成为祂所喜悦的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要把神的话语和爱,像陶艺传承那样,一代代传下去。”
孩子们渐渐长大,儿子成了一名陶艺家,继续经营着“窑匠书房”;女儿则继承了温锡安的事业,成了宗教典籍编辑。有次女儿采访一位老牧师,老牧师说:“你们一家的故事,就是‘窑匠之约’的见证——神用祂的手,把平凡的人塑造成祂的见证,再让他们去塑造更多人。”
每年秋天,温锡安和沈砚辞都会开一窑“传承罐”,罐身上刻着当年他们相遇时的经文,送给需要鼓励的人。老窑炉的火一年年燃烧,像神的爱从未熄灭;工作室的陶泥一代代传递,像人类繁衍中不变的信仰。温锡安常常坐在窑炉旁,翻看那本《陶艺与信仰》,指尖划过书页上的“我们是泥,你是窑匠”,总会想起初见的那个午后——原来神早已用祂的手,为他们预备了“窑匠之约”,让他们在泥土与火焰中,把这份约写成跨越世代的见证,让每个遇见他们的人,都能看见窑匠的手,听见神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