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校园小说 > 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 > 第75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75

第75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75(1 / 2)

    定例之约

    海若第一次见到陆雅各,是在海滨小镇的潮汐观测站。仲秋的海风卷着咸湿的气息,她蹲在礁石上记录海浪数据,笔记本上的曲线歪歪扭扭,身后忽然传来带着海风清冽的声音:“今天是大潮期,浪高要按农历十五的引力系数校准,你现在的数值差了0.3米。”

    她回头,撞进一双映着碧海的眼。男人穿件藏蓝色冲锋衣,裤脚沾着海沙,怀里抱着本翻旧的《海洋动力学》,扉页夹着张塑封的经文卡片,上面印着“我以永远的定例,用沙为海的界限,水不得越过”。“我叫陆雅各,”他指了指她笔记本上的错误数据,“你是市海洋局的观测员?看你记录的手法,像是刚轮岗过来的。”

    海若的指尖骤然攥紧笔杆,指节泛白。作为海洋生态研究员,她最近像被卷进了风暴潮——负责的“海岸带保护项目”因连续暴雨数据失真,合作的渔民抱怨“监测不准害我们少捕鱼”,连领导都找她谈话,说“再出问题就换项目组”。她像块被海浪冲刷的礁石,在现实的冲击下没了棱角,直到上周在镇上教堂看到墙上的经文“波浪虽然翻腾,却不能逾越”,才想起这个守着“永远定例”的观测站,想来找找数据异常的原因,却没想过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我叫海若,”她声音轻得像退潮时的细浪,“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按流程监测,数据却总出问题?就像我想守护这片海,却连最基本的观测都做不好。”

    陆雅各把《海洋动力学》放在观测站的石桌上,弯腰捡起一块被海浪磨圆的鹅卵石:“你看这石头,被浪冲了十几年,却始终没被卷进深海——因为海有界限,浪再大也越不过沙的定例。”他打开观测站的老记录仪,屏幕上跳出近十年的潮汐数据,“我在这里守了八年,再大的风暴潮,也没越过圣经里说的‘沙的界限’。数据不准,或许是你太急着要结果,忘了海洋有自己的定例。”

    他的话像退潮后的阳光,慢慢晒干了海若心里的焦虑。那天他们在观测站待了一下午,夕阳把海面染成熔金,海浪拍岸的声音伴着经文的低语,在礁石间回荡。她说起在实验室熬到凌晨的日子,说起看到渔民失望眼神时的愧疚;陆雅各则讲起观测站的过往——五年前台风“海燕”过境,巨浪冲毁了观测站的围墙,他抱着记录仪在礁石上守了一夜,靠着“波浪不能逾越定例”的信念撑到天亮。“你看那道沙堤,”他指着远处的海岸,“当年被浪冲垮了,我们跟着圣经里的定例重新堆筑,现在成了最坚固的防线。神既然为海立了定例,就不会让我们的努力白费。”

    “下周有场小潮,”陆雅各收拾仪器时忽然说,“凌晨四点的潮位最稳,适合补测数据。观测站的墙上刻着‘耶和华用能力创造大地’,或许你能在涨潮时,找到你要的答案。”

    海若犹豫了两天。直到周五晚上,她在实验室翻看之前的观测记录,看到扉页上自己写的“守护大海的定例”,忽然想起《耶利米书》10章的“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聪明铺张穹苍”。于是周六凌晨三点,她裹紧冲锋衣,踩着海露未干的礁石,走进了观测站。

    陆雅各已经在调试仪器,观测站的石墙上,果然刻着深色的经文。随着潮水慢慢上涨,他教海若用老式水位计手动补测,指尖偶尔碰到她的手,两人都会默契地避开,却又在目光交汇时泛起微红。“你看这潮水,”陆雅各指着海面,“不管浪多急,到了沙堤就会退回去——就像神的定例,永远不会改变。之前有个年轻观测员总想‘预测’海浪,我说‘我们不用预测,只要守住定例就好’,后来他也成了最靠谱的观测员。”

    海若忽然明白,自己之前太执着于“控制数据”,却忘了像守着沙堤定例那样,顺应海洋的规律。那天补测的数据格外精准,回去后她重新调整了项目方案,把“潮汐定例”纳入生态保护模型。三周后,项目组提交的报告获得了局里的认可,领导拍着她的肩说:“这才是海洋研究员该有的样子——懂大海,更懂敬畏。”

    从那以后,海若成了观测站的常客。她会在周末来帮忙补测数据,把实验室的新技术教给陆雅各;陆雅各则会在她加班时,送来刚煮的姜茶和烤鱿鱼,陪她一起分析潮汐规律。他们的相处像潮汐与沙堤,在定例中慢慢靠近,每一个瞬间都藏着对大海的敬畏和对神的信靠。

    深冬的一天,小镇遭遇了罕见的寒潮,近海的养殖

最新小说: 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 说好攻略恐怖片,神秘复苏什么鬼 快穿:美人总被强取豪夺 京圈大小姐在敦煌搞数字化 万相阈限 我在民国当灵异侦探 灵泉双璧:异世同辉 梦飞仙途 真千金她丢的不是马甲是人 重生巨兽哥斯拉,14亿人投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