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带着回忆的温度,“他告诉我,草原的旱季与雨季,都是上帝定的时序——旱季让草扎根更深,雨季让草长得更茂。人类总盼着一帆风顺,却忘了,时序里的‘难’,也是恩典的一部分。”
他转头看向苏昼,眼底带着坚定的温柔:“就像你外婆说的,日晷的指针不会跳过阴影,直接指向正午;就像《诗篇》里的‘盖造他的圣所,好像高峰’,圣所的建造需要时间,我们的生命也需要在时序里打磨。那位老农的困惑,其实藏着答案——正因为上帝定了时序,旱涝之后才有丰收的盼望;正因为他信实,苦难之后才有恩典的显现。他定的不是‘一帆风顺’,是‘风雨后的应许’。”
苏昼看着陆夜专注的侧脸,看着他手中的“节气与经文”手稿,心里的困惑渐渐散去。她想起老农字条里的无奈,想起经卷里“战火中的晨光”,突然明白,“时序”不是机械的轮转,是带着应许的等待;“信实”不是消除苦难,是在苦难中坚守盼望——而上帝让她遇见陆夜,就是为了让她在叩问中,看清这份“应许”的意义。
第三章昼夜与万民的见证
为了让更多人理解“时序信实”与“万民敬拜”的意义,苏昼和陆夜一起策划了一场“昼夜之约”公益展。苏昼负责修复并展示与时间相关的文物——青铜日晷、古老自鸣钟、农事账簿,还将《诗篇》里“白昼属你,黑夜也属你”“地的一切疆界是你所立的”等句子,用书法的形式写在宣纸上;陆夜则负责整理祖父的牧会笔记、“节气与经文”手稿,还准备了多媒体演示,展现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让人们在文物与经文的碰撞中,感受上帝定立时序的奇妙。
开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有文物爱好者,有教会的弟兄姊妹,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不少从事农业、气象工作的人。大家围着日晷驻足,听苏昼讲述它如何丈量时光;看着“节气与经文”手稿沉思,听陆夜讲解时序里的应许。
一个穿着蓑衣的老农夫,站在“夏天和冬天是你所定的”书法前,红了眼眶:“我今年七十岁了,前几年遇到大旱,地里的庄稼全枯了,我以为这辈子都翻不了身。可去年春天又下了及时雨,收成比往年还好。以前我总抱怨上帝不公,今天看到这些,才知道他定的时序里,从来都有盼望——冬天会来,但春天也一定会到。”
苏昼走到他身边,轻声说:“我外婆常说,农夫的盼望在地里,基督徒的盼望在上帝里。《诗篇》说‘你所造的万民都要来敬拜你’,不是因为万民都一帆风顺,是因为万民都在时序里,见过他的信实——旱季的忍耐,雨季的感恩,都是敬拜。”
陆夜拿着祖父的牧会笔记走过来,翻开“战火中的晨光”那一页:“你看我祖父的记录,七十多年前的战火里,他们没有粮食,没有温暖,却在圣诞夜看到了晨光。上帝的信实,从来不是体现在‘没有苦难’,是体现在‘苦难中与我们同在’。就像这时序,黑夜再长,也会迎来白昼。”
老农夫点点头,紧紧握住笔记的边缘,像是握住了一份久违的安心。苏昼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身边的陆夜,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这场展览不只是为了展示文物与经文,更是为了见证一个真理——上帝定立昼夜时序,是为了让我们在轮转中看见他的信实;他造万民,是为了让万民在经历中,将荣耀归给他的名。
展览过半时,一位穿着传统服饰的少数民族老人来到展柜前,盯着那本19世纪的《圣经》译本久久不愿离开。她转头对陆夜说:“这本经卷的字迹,和我祖母留下的祷告本很像!我祖母说,当年有位牧师带着经卷来我们部落,告诉我们‘天属你,地也属你’,让我们在瘟疫中守住了盼望。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这样的经卷……”
陆夜握住老人的手,眼眶湿润:“奶奶,祖父的笔记里写过,他年轻时去过很多少数民族部落,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上帝的信实不分疆界,他的爱临到每一个他所造的人。您祖母的祷告本,和这本经卷一样,都是他信实的见证。”
老人的泪水落在经卷的封面上,却带着幸福的笑意。苏昼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昼夜之约”从来不是局限于某时某地的约定,是跨越疆界、跨越民族的应许——上帝定了白昼与黑夜,定了夏天与冬天,也定了万民都要在他的信实里,归向他的荣耀。
第四章繁衍与永恒的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