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学界福音(2 / 4)

老花镜从鼻梁滑落,悬在链子上微微晃动,他却浑然不觉。

“这……这简直是……”

他喃喃自语,随即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激动地在书房里踱步。

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的隧道中摸索多年的人,突然看到前方透来明亮的光线。

他迫不及待地取出正在研究的《春秋繁露》残卷,将校勘四法一一应用其中。

对校法让他系统地梳理了现存各本的异文,本校法揭示了董仲舒着作的内在体例,他校法则指引他查考了《白虎通义》等相关文献。

最令他惊叹的是理校法。

当他结合汉代思想史的展脉络和当时的书写习惯,那个困扰他数月的“天人感应”

处的文字疑案竟然迎刃而解。

激动之下,他的字迹都显得有些潦草,仿佛生怕赶不上思绪奔腾的度。

那天晚上,郑教授完全沉浸在学术的喜悦中,罕见地忘了妻子“不管任务多重、工作多忙,都必须按时吃晚饭”

的叮嘱。

他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台灯温和的光芒照亮了他专注的面容,陪伴着他度过枯燥孤独的漫漫长夜。

他不仅用校勘四法解决了当前的难题,更重新审视了以往存疑的多处释文。

这种感觉,就像突然获得了一套精密的考古工具,让他得以用全新的视角审,视那些曾经只能依靠经验和直觉模糊感知的问题。

次日清晨,郑教授迫不及待地铺开信纸,给周硕写了一封长达八页的信。

他用工整的楷书写下了运用四法解决《春秋繁露》疑案的详细过程,随信附上了自己精心整理的异文对照表和推理笔记。

在信的末尾,这位研究秦汉文献二十余年的教授,用略带颤抖的笔迹写道:“先生之法,实为古籍整理开辟新径。

若能得先生指点一二,实为平生大幸。”

那些由于心绪激荡而显得神采飞扬,甚至是潦草的字迹,充分的展现了一个古籍工作者,对于自己所从事工作的赤诚热爱,以及获得新的方法论的激动。

令郑教授又惊又喜的是,仅仅三天后,他就收到了周硕的回信。

更让他感动的是,回信不是简单的客套,而是针对他提出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甚至还敏锐地指出了他推理中一个细微的疏漏。

郑教授后来常对研究生们感慨:“周教授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供了三种可能的解决思路,这种学术胸襟,实在令人敬佩。”

从此,郑教授成了校勘四法的忠实实践者和推广者。

他在自己的研究团队中全面推行这一方法,还特意开设了研究生专题课程。

最让他自豪的是,运用这套全新的“校勘四法”

,成功解决了《盐铁论》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文本问题,这项研究成果最终表在了最新一期的《文史》上。

在给周硕的第二封信中,郑教授深情地写道:“这套方法最大的价值不仅是提供了工具,更是重塑了我们对待古籍的态度——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成说,既重视实证又敢于推理。”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学者对学术创新的由衷赞叹与感激。

……

在江南某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内,研究员赵明远正对着一批新入藏的明代嘉靖刻本愁眉不展。

修复室内恒温恒湿,柔和的光线从特制的防紫外线灯管中洒下,他戴着白色棉质手套,指尖轻触着泛黄脆弱的书页,生怕稍一用力就会让这些历经数百年的纸张再受损伤。

这是一套《文选》残卷,共计二十三卷,其中七卷损毁严重。

多处文字因虫蛀和水渍而漫漶不清,墨色深浅不一,有些字迹仅剩下些许淡痕。

最令人头疼的是第六卷中《洛神赋》部分,关键句子中的“诗”

字只剩左下角一点墨迹,难以辨认。

当他读到《文献》杂志上周硕的文章时,激动得连手中的专业放大镜都差点滑落。

“妙啊!

这‘四法’环环相扣,正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

他忍不住拍案叫好,惊得隔壁工作间的同事探头来看。

他指着那一页上模糊的“诗”

字痕迹,喃喃自语:“对校法可查国图藏本和静嘉堂本,本校法可核《文选》固有体例,他校法可证《文心雕龙》等相关文献,最后用理校法结合六朝文风定其是非……”

当晚,他在古籍部的老式台灯下埋头奋笔疾书,橘黄色的灯光映着他专注的面容。

他给周硕写了一封长达五页的信,不仅详细描述了三个最棘手的案例,还精心绘制了损毁情况的示意图,甚至附上了高清扫描的书影和多光谱成像数据,恳切地请教该如何运用四法进行分析。

信纸旁散落着他多次修改的草稿,纸篓里已经积了厚厚一叠废纸。

……

与此同时,在西北敦煌研究院的一间会议室里,资深研究员王教授正召集他的博士生们开会。

沙漠的狂风猛烈拍打着窗户,出呜呜

最新小说: 官妻 废婿之隐龙觉醒 无敌大百科[快穿] 宦海狂澜 乱世帝都 别给我刷黑科技啦 被他吻时心动 亲妈重生在七零,带着崽崽杀疯了 重生1985,从卖火锅开始成为世界首富 哄我婚前试爱?闪婚哥哥死对头他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