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带着基地闯三国 > 第318章 万名学子援三韩三

第318章 万名学子援三韩三(1 / 2)

两月后的秋收时节,月支国的稻田里次响起了脱粒机的声响。

那是学子们仿照龙骨水车原理造的简易器械,金氏捧着新碾出的白米,突然对着汉阳城方向跪下:“汉家的学问,真神!”

辰韩的斯卢国坐落在山谷中,部落里的铁匠仍用着块炼铁的法子。

学子王粲带来的灌钢法图谱,被老铁匠扔在地上:“铁器是山神的恩赐,怎能随便改?”

徐庶闻讯赶来时,正见王粲蹲在铁匠铺外画图。

“元直先生,”

他指着图纸道,“他们的熔炉只有丈许高,温度上不去。

若砌成三丈高的竖炉,再用皮囊鼓风,铁水就能流动了。”

徐庶没急着说服老铁匠,而是带着学子们在山谷里另起炉灶。

当第一炉百炼钢出炉时,他让人把一根铁条弯成圆环——这在从前是绝不可能的事。

老铁匠捧着那根铁环,手都在抖。

当晚,他就带着徒弟来求学,王粲趁机讲授《考工记》里的“六齐”

之法:“青铜有六种配比,铁器也有讲究……”

冶铁业的兴盛很快带来新问题:矿渣堆积成山,污染了溪流。

学子们又想出法子,将矿渣与黏土混合烧制砖块。

三个月后,斯卢国竟用这些砖块建起了一座周长三里的城墙,城楼上悬挂的“汉辰和亲”

匾额,是王粲亲笔题写的。

弁韩的狗邪国濒临大海,却只敢在近岸捕鱼。

学子张昭带来的海图,让国王朴氏连连咋舌:“原来大海那边还有国度?”

田丰考察海岸时现,当地的渔船都是独木舟,稍遇风浪就会倾覆。

“你们看这处海湾,”

他指着一处背风的港湾,“可以建船坞。”

张昭立刻画出楼船的图纸:“用榫卯结构拼接木板,再涂上桐油,就能抵御海水侵蚀。”

造船需要大量木材,狗邪国的部落却不肯砍伐神树。

张昭灵机一动,带着学子们在沙滩上种植耐盐碱的红树:“十年后,这些树就能做船板。

现在我们先伐枯木,如何?”

朴氏看着那些在海水里扎根的树苗,终于点头应允。

艘楼船下水那日,张昭让人在船头竖起“汉弁互市”

的旗帜。

当载着铁器和丝绸的楼船返航时,带回了高丽的人参和东瀛的硫磺。

朴氏摸着那些从未见过的货物,突然对张昭行起汉礼:“请先生教我们记账之法。”

深秋时节的汉阳城议事厅里,众谋士正审阅各片区的月报。

沮授指着马韩的文书道:“月支国的粮仓已储粮十万石,可支援辰韩的铁矿开采。”

郭嘉却注意到弁韩的卷宗:“狗邪国的海盐产量翻了三倍,却因运输不畅堆积如山。

元直,你带一队学子去修驰道如何?”

徐庶立刻起身:“我正想提议,从浿水河口到狗邪国建一条栈道,既能运盐,又能通商。”

田丰补充道:“沿途可设驿站,让学子们轮值,既管治安,又能传递消息。”

议事结束时,杨帆派人送来新的指令:玄菟郡将再派五千名学子前来,其中有两百名是医学生。

“三韩之地多瘴气,”

郭嘉看着指令笑道,“看来杨郡守是要咱们在这里长治久安啊。”

当晚的月光下,李墨、王粲、张昭等学子代表聚在汉阳城的酒肆里。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中原的技艺,更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

当第一所“汉韩学堂”

在月支国开学时,金氏的儿子捧着《论语》,用生硬的汉语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韩之地的政务处理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

郭嘉在汉阳城的官署里,对着一幅新绘制的三韩税赋图仔细琢磨。

他现马韩地区的粮食产量虽有大幅提升,但税赋的征收方式还较为混乱,不同部落的缴纳标准不一,容易引矛盾。

于是,他召集了马韩片区的督学们前来商议。

“税赋乃国之根本,必须统一标准,”

郭嘉手指着图上的不同区域,“月支国等粮食主产区,按每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征收;那些以狩猎为生的部落,则按捕获猎物的三成缴纳。

你们回去后,要带着学子们挨家挨户统计,务必做到公平公正。”

督学们领命而去,学子们便开始了细致的统计工作。

他们白天跟着部落里的人下地、狩猎,记录实际产出;晚上则在油灯下核算,将数据一一记录在竹简上。

有个叫赵括的学子,为了弄清楚一个偏远部落的狩猎情况,跟着猎人在山林里待了三天三夜,回来时满身泥泞,却把数据记得清清楚楚。

戏志才则将精力放在了三韩的教育普及上。

他觉得仅仅依靠“汉韩学堂”

还不够,便计划在每个城邑都设立一所小型学堂。

<

最新小说: 人在斗罗,开局双神威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二婚后,植物人老公忽然睁开眼 龙族:理综挂科后我被迫屠龙了 铠甲:天道赐我威麒印 钢铁先驱 破怨师 混在民国当警长,军阀列强都怕我 病娇总裁的黑月光又重生了 不良人:诸位,一起复兴大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