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可能都是同一个团伙伪造的,背后说不定和那个造假窝点有关联。”
陈轩接过文件,快速翻看着里面的资料——有元代青花梅瓶、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还有清代乾隆的珐琅彩瓷碗,每一件都标注着“私人收藏”,卖家信息却模糊不清。“这些收藏家,大多是些有钱的企业家,对古玩一知半解,很容易被人忽悠。”小林凑过来看了一眼,皱着眉头说,“我在拍卖行的时候,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客户,总觉得‘高价就是真货’,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
苏晴拿出相机,翻出几张照片:“这是我昨天在滨海古玩城拍的,有个摊位上摆着几件‘清代官窑瓷’,我看着釉色就不对劲,当时用长焦镜头拍了几张细节,你们看,这底款的字体,明显是机器刻的,没有手工的笔触感。”
陈轩接过相机,仔细看着照片,指尖的青铜三目佩又开始微微发热。他抬起头,看向窗外——滨海市的天际线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清晰,高楼大厦间,隐藏着多少文物造假的阴谋,又有多少珍贵的文物在黑市中流转?他突然意识到,自从在潘家园遇到苏晴,和小林联手揪出拍卖行调包者,再到西北戈壁探寻玄山氏的遗迹,他早已不是那个只想安安静静鉴宝的年轻人了。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而身边的伙伴,也越来越多。
“明天,我们兵分两路。”陈轩放下相机,目光坚定地看着苏晴和小林,“我和李老去看那幅郑板桥的墨竹图,苏晴,你去古玩城盯着那个摊位,收集更多证据。小林,你联系文件里的那些收藏家,看看能不能说服他们,让我们鉴定一下手里的‘珍品’。”
“好!”苏晴和小林异口同声地答应,眼神里满是默契。这大半年的磨合,让他们从最初的互不熟悉,变成了如今配合默契的战友。陈轩负责鉴定和决策,苏晴用她的摄影技术和敏锐的观察力收集线索,小林则凭借在拍卖行积累的人脉和资源,联系藏家和获取信息——三个各有所长的人,组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
赵刚看着他们,笑着说:“有你们在,我这心里踏实多了。需要警方配合的地方,随时开口。”
送走赵刚和李老,店里只剩下陈轩、苏晴和小林三个人。周怀安端来三杯茶,笑着说:“你们三个,现在可是滨海市的名人了。刚才还有几个年轻人来问,能不能跟着你们学鉴宝,也想为守护文物出份力呢。”
陈轩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热茶,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心底。他想起在西北戈壁,青铜三目佩发光的那一刻,他“看到”玄山氏的先祖们守护文物的身影,那时他就明白,守护文物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的责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他们,这或许就是成立“玄山鉴宝联盟”的意义所在。
“对了,陈轩,”小林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份请柬,“市博物馆的王馆长刚才给我打电话,说下周六有个文物保护研讨会,想邀请我们三个去做嘉宾,给大家讲讲民间鉴宝和文物保护的经验。”
苏晴眼睛一亮:“这可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借着这个研讨会,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为联盟的成立积累更多人脉。”
陈轩接过请柬,看着上面“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字样,嘴角露出了笑容。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还在等着他们,“黑鸢”的阴影从未消失,文物犯罪的链条也远未斩断,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身边有苏晴和小林,有赵刚这样的警方伙伴,还有越来越多想要加入他们的“民间守护者”。
夜色渐深,聚珍阁的灯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像是点亮了一盏守护文物的明灯。陈轩、苏晴和小林站在门口,看着远处的万家灯火,心中都清楚,属于他们的战斗,才刚刚开始。而“玄山鉴宝联盟”的种子,早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只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中华文物撑起一片守护的天空。
第1082章:古玩城迷局,小贩的破绽
滨海古玩城的清晨,总带着股混杂着旧木、尘土与茶香的独特气味。苏晴裹了件卡其色风衣,将帽檐压得略低,手里拎着个磨损的帆布包——包里装着她的微单相机和一叠打印好的“清代官窑瓷”照片,正是昨天在可疑摊位前拍的细节图。按照陈轩的安排,她今天的任务是摸清这个摊位的底细,最好能顺藤摸瓜,找到他们背后的供货渠道。
古玩城刚开门不久,摊位大多才支起遮阳棚,零星几个早起的藏家在巷子里闲逛。苏晴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目光掠过一个个摆满瓷器、玉器、字画的摊位,最终停在巷子中段那个挂着“老物件收藏”木牌的摊位前。摊主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留着寸头,手臂上纹着条青色的龙,正弯腰用抹布擦拭着几件青瓷碗,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看起来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苏晴假装成闲逛的游客,先在隔壁摊位看了会儿玉佩,耳朵却留意着寸头摊主的动静。只见他时不时抬头张望,眼神总往古玩城入口的方向瞟,像是在等什么人。过了约莫十分钟,一个穿黑色夹克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