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章:滨海风起,民间守护者
滨海市的初夏,总带着一股潮湿的暖意,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巷里,给墙角的青苔都镀上了层金边。陈轩站在“聚珍阁”的雕花木门廊下,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口袋里的青铜三目佩——这枚伴随他一路走来的古佩,最近总在他靠近沾染过文物犯罪气息的地方时,透出一丝微弱的温热,像是在无声地警示,也像是在为他的每一次出手鼓劲。
“陈先生,您可算来了!”聚珍阁的老板周怀安满头大汗地从店里跑出来,手里还攥着块沾了墨渍的帕子,“里面都等着呢,记者们的相机镜头都快架到我那方清代砚台上了。”
陈轩笑着点头,跟着周怀安往里走。聚珍阁是滨海市资历最老的古玩店之一,周怀安为人正派,这些年常给陈轩提供些黑市的零碎线索,算是半个盟友。今天这里被临时借作发布会场地,原因无他——三天前,陈轩、苏晴和小林组成的团队,刚协助警方端掉了一个盘踞在城郊的文物造假窝点,起获了近百件仿制的唐宋瓷器,其中最棘手的“唐三彩马”,连省文物鉴定中心的老专家都差点看走眼,最终是陈轩用天眼穿透釉面下的现代化学颜料痕迹,才让这批赝品无所遁形。
店里已经挤得满满当当,十几家媒体的记者举着话筒和相机,看到陈轩进来,瞬间就围了上来。苏晴穿着一身干练的白色衬衫,正站在人群外围和一位穿警服的中年男人说着什么,见陈轩进来,她眼睛一亮,冲他比了个“一切就绪”的手势。那穿警服的男人是市刑侦支队的副队长赵刚,这大半年来,陈轩团队和他合作过三次,从地下黑市的文物交易到古墓盗掘案,赵刚对这个“民间鉴宝师团队”的信任,早已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如今的倚重。
“陈先生,请问这次破获的造假窝点,和您之前追查的跨国文物集团有关联吗?”一个戴眼镜的女记者率先发问,话筒几乎递到了陈轩嘴边。
陈轩抬手示意大家安静,他的目光扫过人群,声音沉稳却清晰:“根据我们在窝点搜到的账本和通讯记录,这个团伙确实在为一个境外买家提供高仿赝品,用以替换国外博物馆展出的部分中国文物。不过目前还不能确定,这个买家是否与我们一直在追查的‘黑鸢’有关联。”
“黑鸢”两个字一出,现场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自从上次古沉船事件后,陈轩团队在接受采访时首次提到了这个神秘的黑市幕后黑手,一时间,“黑鸢”成了滨海古玩圈乃至全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热议话题。有人说他是盘踞在欧洲的华人古董商,有人说他是某个跨国犯罪集团的头目,更有甚者,说他手中掌握着数不清的中国流失文物,却以天价在黑市流通,赚着损害民族文化的黑心钱。
赵刚适时上前一步,接过话头:“目前警方已经对该窝点的主要嫌疑人展开审讯,同时联合国际刑警,对境外买家的身份进行追查。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陈轩先生、苏晴女士和林先生组成的团队,他们提供的线索和专业鉴定,为案件的快速侦破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他们是真正的‘民间文物守护者’。”
“民间文物守护者”——这个称呼从赵刚口中说出,比任何赞誉都更有分量。苏晴忍不住露出了笑容,她想起三个月前,自己的摄影工作室被恶意破坏,玻璃碎了一地,相机镜头也被砸得稀烂,当时她还害怕得彻夜难眠,可现在,看着眼前这些期待的目光,她只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小林则站在角落里,悄悄整理着手里的文件——那是他从拍卖行调出来的历年拍品记录,上面标记着十几件疑似被调包的文物,这些都是他们接下来要追查的目标。自从上次拍卖行调包事件后,小林就彻底放下了拍卖行经理的“安稳工作”,一门心思跟着陈轩做事,他总说,以前觉得拍卖文物是在“传承文化”,现在才知道,守护文物不被玷污,才是更有意义的事。
发布会进行到一半,周怀安突然拉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到陈轩面前。“陈先生,这位是我的老师,李老!他听说您今天在这里,特意从郊区赶过来的。”
陈轩连忙上前握住老人的手,李老的手很粗糙,指节上布满了老茧,一看就是常年和古玩打交道的人。“陈先生,我今天来,是想请你帮个忙。”李老的声音有些沙哑,却透着一股急切,“我有个老伙计,前阵子从一个‘朋友’手里买了一幅郑板桥的墨竹图,花了整整三百万。我看着不对劲,可我说的话他不信,非要说是真迹。您能不能……能不能抽空去看看?”
陈轩毫不犹豫地点头:“李老,您别着急,明天我就和您一起去看看那幅画。”
李老激动得眼眶都红了,连连道谢。周围的记者见状,纷纷按下快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只有一句简单的承诺,却恰恰印证了“民间守护者”这五个字的重量。
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们渐渐散去,赵刚留了下来,递给陈轩一份文件:“这是我们刚刚收到的消息,滨海市最近有几个古玩收藏家,都声称自己买到了‘稀世珍品’,价格都高得离谱。我们怀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