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车库宽广的门缓缓滑开,巴士开始攀上陡坡,朝地表前进。达芙妮觉得,电动巴士如此老派的交通工具,竟是月球上唯一的运输方式,真是不可思议。不过,如同她在月球遭遇的其他新奇事物,别人把原因解释给她听时,又显得颇为合理。数百英里的旅程若搭乘火箭,则成本过于高昂;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空中运输便不可能。
庞大的巴士宛如行动旅馆,二十几人可舒适地居住其中,住上一周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问题。巴士长达四十英尺,架设于两组履带式牵引机之上,两台牵引机以强大的电动马达相隔。巴士驾驶员有专属自己的舱室,位于巴士前方,稍微垫高,乘客区设有舒适的座椅,夜间可调整变为舱床。巴士后方则是厨房、储藏室,还有一个小型淋浴间。
达芙妮环顾四周,观察同行乘客。除了她的家人,车上另有十位乘客,多数和诺曼一样是科学家,正要去接替被派驻于第二基地的研究人员。就算仍记不得名字,达芙妮也已认得他们的脸,看来这趟旅程有很多游伴。
巴士正以四十英里时速穿越陨石坑,朝北前进。在这里巴士能轻松加速,因为地势平坦,辟路时也已铲除所有障碍物。达芙妮希望车外风景能够有些变化,若一路都如此,很快就会无聊了。
达芙妮的愿望很快成真。她看见远处出现一排山峰,于前方地平线高低错落。巴士朝着天空逐渐攀高;由于月球表面弧度相当陡,起初她以为他们不过在攀越几座矮丘,后来才发现眼前山峰高达几英里。
达芙妮张望搜寻巴士可驶入的隘口或山谷,却什么也没找着。接着,她的心一沉,发现巴士将要正面迎击,直直驶向耸立眼前的障碍。
他们前方的地面坡度陡峻,如屋顶般倾斜。马达振动突然加剧,巴士却几乎未减速,驶上撒满岩石的断崖,其坡面向前无限延伸,仿佛直通星空。坡度改变时,达芙妮上身猛然被推进椅背,因此稍微惊呼了一声。马丁太太看来也不是特别开心,正忧虑地望向丈夫。
马丁教授对家人回以微笑,眼神闪着淘气的光芒。“别担心,”他说,“我们很安全的,这是低重力的另一个好处。好好看风景吧!”
<!--PAGE 13--> 风景确实值得赞叹。不久,他们便能看见来时路——身后的广袤平原。陨石坑全景渐渐映入眼帘,达芙妮发现陨石坑底原来是一系列不同高度的阶地,最深的中心已几乎埋没于视野之外。
他们抵达峰顶,向左沿着棱线前进,而非朝山谷继续向前。
他们耗费将近两小时才抵达陨石坑的外圈,途中不断沿着令人振奋又惊骇的陡坡翻越低谷与高峰。最后,他们终于彻底驶离封闭平原,眼前不时有丘陵此起彼落。巴士能加速行驶了,因为下坡比陨石坑内平缓,月球表面多是如此。但是,他们仍花了两小时才抵达开阔的平地。
随着时间累积,人可以习惯任何事情——疾驶穿越月球亦是。达芙妮终究习惯了,窗外单一的地貌不断滑过,将她送入梦乡。她调整控制杆,放下椅背,在沙发**躺下,准备过夜。
几个小时后达芙妮醒来,倾斜的车顶告诉她巴士又在上坡。为遮蔽丝绒星空刺目的阳光,窗帘放下了,车内极暗,其他乘客都仍在熟睡。没过多久,达芙妮亦再次加入他们的行列。
她再次醒来时,窗帘已经拉起。阳光映入车厢,狭小厨房传来食物的香味。巴士正沿着矮丘山顶缓缓前进,达芙妮惊讶地发现其他乘客都已聚集在巴士后方的观景窗旁。
她走向观景窗,望着前夜经过的路,穿越一英里又一英里。她最后一次看见时,地球低悬于天空南方,现在去哪儿了呢?地球的巨大牙形只剩顶端稍微探出地平线;达芙妮熟睡时,地球已渐渐从天空沉落。
他们正要越过月球近侧的边缘,跨入神秘的暗侧——隐蔽于地球的光以外,火箭抵达之前从未有人类亲眼见过的月球远侧。
数百万年前,岩浆从月球隐秘的核心涌出,冻结、凝固成现今这壮阔且充满皱褶的表面。其间,月球表面从未受外物干扰;漫长光阴中,自繁星飘落的流星尘在地表积成薄薄一层,连最轻、最微弱的风亦不曾拂过。
然而现在地表有了动静。马力强大的电动巴士像形状怪异、身着盔甲的昆虫,在阳光中闪烁,疾驶向目的地:月球第二基地。第二基地建于五年前,作为探勘月球暗侧的总部。不像天文台,第二基地并未藏于地底;达芙妮第一眼看见基地建筑物时,觉得它与因纽特人的圆顶冰屋极为相似。
诺曼告诉她,这些建筑物只是充气的塑料圆顶,涂上保温的银漆。各个圆顶屋皆有独立的气闸,由管道与其他圆顶屋相连。周围看不出生命活动的迹象,仅有一台加压牵引机(与达芙妮搭乘的机器相同,但规模较小)以活动式接头连向其中一座圆顶屋。接头长得像巨型水管,大到人可以穿过。
“那是乔·哈格理夫的牵引机,”诺曼说,“我离开前,他刚开始来回一千英里的探勘任务,不知道他是不是找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