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我这就去准备,今天下午就出发!保证把‘白叠’和籽都拉回来!”
“还有,” 叶青云又叮嘱,“把货场里这堆‘白叠’好好保管起来,派两个人日夜看着,别让人随便动。先挑出一些绒絮干净的,找几个手脚细的妇女,把里面的籽挑出来,留着当种子。另外,暂时别跟太多人说这‘白叠’的用处,免得有人惦记,等咱们把种子买回来,试种成功了,再告诉大家也不迟。”
耶律夫人笑着说:“我来安排!我让厨房的王婶带着几个细心的妇女来挑籽,她们手巧,肯定能挑得干净。巡逻的事,就让王五派两个靠谱的内卫来,保证不会出问题。”
王五也立刻点头:“放心,我这就去安排人,一定看好这堆‘白叠’!”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货场里热闹起来。王婶带着四个妇女,坐在临时搭的棚子里,小心翼翼地剥 “白叠” 壳,挑里面的籽。她们把绒絮放在一个竹筐里,籽放在另一个竹筐里,动作轻柔,生怕把绒絮弄散。内卫则在货场周围巡逻,不让闲杂人靠近,偶尔有人好奇地探头,都被他们客气地劝走。
叶青云也没闲着,他拿着几个剥好的棉花绒,去了工坊。负责织布的张师傅正在整理麻线,看到叶青云来,连忙起身:“首领,大年初一您怎么来工坊了?”
“张师傅,你看这东西能不能织布?” 叶青云举起手里的棉花绒,“这叫棉花,绒絮很细,要是能纺成线,织成布,肯定比麻布软和。”
张师傅凑过来一看,拿起棉花绒仔细摸了摸,又放在手里揉了揉,皱着眉头说:“首领,这东西确实软,可绒太细了,咱们平时纺麻线的机子,怕是纺不了 —— 麻线粗硬,这棉花绒太轻,容易断。不过要是能改改纺车,或许能行,我得琢磨琢磨。”
叶青云大喜:“好!你尽快琢磨,需要什么材料,尽管跟袁七说,咱们优先供应!要是能织出棉布,以后咱们堡里的人,就能穿上又软又暖的棉布衣服了!”
张师傅点点头,立刻拿起纸笔,开始画纺车的草图,嘴里还念叨着:“得把纺锭改细点,线轴也得轻些,不然拉不动棉花线……”
回到中枢府时,已经是中午。耶律夫人让人备了午饭,都是年三十剩下的硬菜 —— 炖牛肉、炸丸子、还有热乎乎的馒头(那个时候还不会包饺子)。叶青云刚坐下,就看到袁七背着一个大包袱,急匆匆地走进来:“首领,我准备好了!银子带了五百两,桃山白酒十坛,牛肉干五十斤,都是咱们堡里最好的货,跟高昌人换‘白叠’肯定够了!赵虎也召集了五个队员,马也备好了,随时能出发!”
叶青云放下筷子,站起身:“路上注意安全,大年前二十八,路上可能有积雪,慢些走。到了高昌,跟木老他们好好说,别强买强卖,要是他们愿意教咱们种植方法,再多给些好处。”
“放心!” 袁七拍了拍胸脯,“我知道轻重,一定把事办妥当!”
看着袁七和赵虎带着队员,牵着马,驮着包袱,渐渐消失在城门后,叶青云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这堆被高昌人嫌弃的 “没用绒壳”,将是改变吴家堡御寒格局的关键;而这次高昌之行,也将为吴家堡开启一条新的产业之路。
午后的阳光渐渐暖了些,照在货场的 “白叠” 堆上,雪白的绒絮泛着淡淡的光。王婶她们已经挑出了小半筐籽,黑褐色的籽饱满圆润,看着就很有活力。耶律夫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用棉花绒填的小布包:“青云哥,你看,我用这绒絮填了个小布包,摸起来软乎乎的,要是做大些,就能当枕头了!”
叶青云接过布包,放在手里掂了掂,又贴在脸上感受了一下,笑着说:“好!等咱们有了足够的棉花,就给堡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做一个棉花枕头,让他们睡觉也能舒服些。”
远处的庭院里,孩童们的笑声传来,梅花的香气随风飘来,混合着棉花的干燥气息,格外清新。叶青云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 —— 新的一年,有了棉花的助力,吴家堡的日子,定会像这新春的阳光一样,越来越暖,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