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春深时节,大观园内百花争艳,连那池边的垂柳都透着几分喜气。
这日清晨,一只喜鹊落在荣禧堂的飞檐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果然,不过晌午时分,一个天大的喜讯便如春风般传遍了整个府邸:
老爷贾政,升任工部郎中了!
这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涟漪。
下人们奔走相告,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仿佛那升迁的是自家亲人。
廊下的鹦鹉也学着人声,不住地叫着:“恭喜!
恭喜!”
贾母正歪在榻上小憩,闻得此讯,顿时精神焕,连声道:“快,快备香案,我要去祠堂给祖宗上香!”
那双历经沧桑的眼睛里,闪着欣慰的泪光。
王夫人更是喜不自胜,手中的佛珠转得飞快,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老爷这些年勤勉,总算没有白费。”
唯有宝玉,对“工部郎中”
为何物全然不解,但见满府欢腾,也跟着傻笑。
他心里暗暗思忖:“父亲升了官,一高兴,想必更没空理会我的功课了。”
这么一想,竟比旁人还要欢喜几分。
说来也巧,这日正是林黛玉的芳辰。
许是沾了喜气,林家在扬州的老亲竟特地派了人来,带着厚礼,风尘仆仆地赶至贾府。
黛玉正在潇湘馆对镜理妆,闻得此讯,手中的玉梳“啪”
地落在地上。
紫鹃忙拾起来,笑道:“姑娘可听见了?林家来人了呢!”
黛玉怔怔地坐着,两行清泪无声滑落。
这些年在贾府,虽得贾母疼爱,终究是寄人篱下。
如今娘家忽然来人,那份久违的亲情,让她那颗敏感的心顿时被温暖包裹。
“快请进来。”
她声音哽咽,忙用帕子拭泪。
贾母见黛玉欢喜,自己也开怀,当即吩咐:“今日双喜临门,定要好生庆贺一番!”
于是大摆宴席,请来戏班,园子里顿时丝竹盈耳,笑语喧天。
宝玉坐在席间,看着这热闹景象,心里忽然升起一个念头。
他见贾政升官,林家来人,贾母又对黛玉格外亲热,一个荒唐的想法如野草般在心底疯长:
“这莫不是在为我和林妹妹的婚事做准备?”
这个念头一旦生出,便再难抑制。
他看那戏台上唱的《位列三台》,听那笙箫奏的《冥升》,处处都觉得是在暗示他与黛玉的美好未来。
“妹妹今日气色真好。”
宝玉趁着敬酒的工夫,凑到黛玉跟前,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
黛玉双颊绯红,嗔道:“你又胡说什么?”
“我不是胡说,”
宝玉痴痴地望着她,“你看,父亲升官,你家又来人,这岂不是天意?”
黛玉闻言,心头一跳,忙低下头去。
那双含情目里,却漾开一丝若有若无的欢喜。
这一切,都被宝钗看在眼里。
她安静地坐在席间,唇角挂着得体的微笑,手中的团扇却不知不觉握得紧了些。
席散后,宝玉送黛玉回潇湘馆。
月光如水,洒在两人身上,在地上投下相依相偎的影子。
“妹妹,”
宝玉忽然站定,认真地看着黛玉,“你放心,我定不负你。”
黛玉抬眼,对上他炽热的目光,心头千回百转,最终只化作一声轻叹:“夜深了,回去吧。”
就在这满府欢腾之际,一支来自远方的加急信件,如一支冷箭,射穿了这虚假的繁华。
这信是送给薛姨妈的。
彼时薛姨妈正与宝钗说着闲话,拆开信一看,顿时面如土色,身子晃了晃,竟直挺挺地向后倒去。
“母亲!”
宝钗惊呼一声,连忙扶住。
薛姨妈悠悠转醒,泪水如断线的珠子:“我的儿啊你这是要了娘的命啊”
宝钗接过信纸,越看脸色越白。
原来她那不成器的哥哥薛蟠,在南边因争抢座位,又将人打死了。
这次遇上的县官是个清正廉明的,不吃“护官符”
那一套,直接判了“绞监候”
!
“妈妈别急,”
宝钗强自镇定,声音却止不住地抖,“事已至此,哭也无用。
咱们得赶紧想法子才是。”
她扶着母亲坐下,又唤莺儿倒茶,自己则快思索着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