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从学校回来后,太初看着苏槿手上渐渐消退的红肿,心疼之余,他那不算复杂但极其护短的核心逻辑开始高运转。
训斥老师固然解气,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的小主人显然对“烹饪”
这件事本身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不能因为一个死板的老师就扼杀她的探索欲。
“小槿槿,”
太初蹲在苏槿面前,表情严肃,“你还想去那个烹饪班吗?”
苏槿正低头用光脑查询着“非腕力依赖型食材均匀受热方法”
,
闻言抬起头,肯定地点了点:“想。
还有很多东西,我不明白。”
“好!”
太初一拍大腿,“那太初就让他们谁也不敢再说你!”
第二天,星辉机甲学院的院长办公室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正是昨天在烹饪系大神威的白老头。
院长原本还有些忐忑,不知对方所为何来。
然而,当太初依旧保持着高深莫测的沉默寡言形象通过终端展示了几张新型机甲的概念图和部分性能参数,
并隐晦地表示,如果学院能对他家孩子苏槿在烹饪专业的学习给予“适当的宽容与便利”
,他可以考虑以“捐赠”
的形式,为学院的机甲系提供一台“教学用”
改良机甲时,院长的态度瞬间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能随手拿出这种级别机甲设计图,甚至愿意捐赠实物的人,绝对不是什么普通拾荒老头!
这很可能是某位隐退的、不愿透露姓名的机甲大师!
能与这样的人物搭上关系,其价值远一台机甲本身!
更何况,对方的孩子还在自己学校就读,交了学费的,于情于理,给予一些照顾本就是应该的!
“您放心!
您绝对放心!”
院长脸上堆满了热情的笑容,
“苏槿同学天赋异禀,兴趣独特,我们学院一向提倡因材施教!
王老师那边的工作我去做!
保证不会再生任何不愉快!
苏槿同学在烹饪系,将拥有最大的学习自由!”
一笔双赢的交易就此达成。
学院白白获得了一台足以撑门面的机甲,并与一位“神秘机甲师”
建立了联系;
而太初,则为苏槿赢得了一个绝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从此,苏槿在“星际烹饪与营养学”
专业,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
她是班上年龄最小、体型最瘦弱的学生,却享受着最高级别的“保护”
。
系主任亲自找王老师谈了话,强调了“兴趣引导”
和“个性化培养”
的重要性。
王老师纵然心中憋屈,也不敢再对苏槿有半分苛责。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当其他同学还在为颠勺、刀工等基本功挥汗如雨时,苏槿可以完全跳过这些步骤。
她可以安静地站在自己的操作台前,用她自己的方式——通常是借助各种自制的、或经过她巧妙改装的小工具——来处理食材。
老师们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注意安全”
,既不能训斥,也不能让她累着,更不能让她对烹饪失去兴趣。
她仿佛一个被供奉起来的、拥有特权的“小祖宗”
。
然而,这种特权并没有让苏槿懈怠。
相反,她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对“食物本身”
的研究上。
她不在乎形式,只在乎结果与原理。
当同学们还在练习蒸出不开裂的馒头时,苏槿已经开始了她的“馒头优化实验”
。
她系统性地研究酵母的活性与温度、湿度的关系,对比不同比例的老面(古老的酵母源)与商业酵母对风味的影响,探究食用碱的添加如何中和酸味并影响色泽与口感。
她甚至在家里进行了大量“奢侈”
的试验,浪费了无数在当时看来价格不菲的面粉、酵母和能源,只为了记录数据,找到那个在她看来“最完美”
的平衡点。
最终,她端出的馒头,个个饱满雪白,表皮光滑,内部组织细腻如云朵,口感松软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嚼劲和天然的麦香,远远越了老师和所有同学的作品。
不仅仅是馒头。
在糕点制作上,她精准的配比和对于温度、时间的敏锐掌控,让她做出的糕点不仅外形精致美观,口感更是层次分明,甜度恰到好处。
她似乎天生就对各种食材的特性、风味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直觉般的理解,并能通过严谨的“实验”
将其挥到极致。
但凡经过苏槿之手做出的食物,似乎都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变得异常美味。
她不在乎传统的章法,只信奉数据和结果,反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创造性的烹饪之路。
时光荏苒,在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