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汴京之中,可由何相公主理日常政务,依臣所陈方略逐步推行。
遇有重大阻力,陛下可与臣密函往来,共商对策。
如此,臣虽身不在朝,然心系国事,政策依旧可出;陛下既全了臣之孝道,堵了悠悠众口,又可稳持改革之舵,实为两全之策。”
然而,这仅是明面上的安排。
在密信的后半部分,陈太初笔走龙蛇,勾勒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旨在重塑权力运行核心的构想——设立“资政院”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详细阐述道,此机构表面上是皇帝的高级咨询机构,名为“资政”
,以示谦抑。
院长可由皇帝极为信任的勋贵或近臣挂名(如张叔夜),而副院长则由他陈太初“遥领”
,实际负责运作。
其核心职能,并非替代现有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而是“制定标准、统筹规划、选拔培训、监督评估”
。
他建议,从户部、兵部、工部、礼部、刑部等六部中,遴选那些真正精通业务、富有实干经验且倾向改革的少壮派官员,脱离原有衙门,进入“资政院”
任职。
他们不再处理日常琐碎公文,而是专注于研究制定各项新政的实施细则、技术标准、考核办法。
例如,户部官员研究新的税则如何落地、如何防止官吏欺瞒;兵部官员制定新军编制、训练大纲、后勤保障条例;工部官员规划全国水利、道路、工坊建设标准;刑部官员草拟与新经济关系相适应的商法、专利法等。
“资政院”
将成为新政的“总参谋部”
和“人才摇篮”
。
它制定的规则,经皇帝批准后,下各衙门执行。
同时,它还将负责招募、培训新一代的“技术官僚”
,这些人只对制度和专业负责,而非对某个上司或派系效忠。
久而久之,政事堂、枢密院等旧机构将因职能被逐渐剥离、转移而自然弱化,新的、更有效率的行政体系将围绕“资政院”
建立起来。
这实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制定规则和培养新人的方式,悄然完成权力结构的重组。
写完这封长信,窗外已是夜色深沉。
雪不知何时又悄悄落下,覆盖了庭院,世界一片静谧。
陈太初封好信,命心腹即刻送出。
他深知,这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远棋。
能否说服赵桓,能否在守孝的掩护下,远程操控这场关乎国运的深刻变革,前途未卜。
但他没有选择。
父亲的离世,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无情与变革的紧迫。
他必须利用这难得的“隐身”
期,布下更大的局。
守孝的书房,或将变成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而帝国的命运,或许就将在这濮阳城的寂静冬夜里,悄然转向。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