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新党自昨日起已多人请辞,此刻若陛下再明确以李安石取代王擎重,不啻于将‘逐王’之意坐实。”
“而王擎重一人去位,其余党人必将受其感召,再不肯赴朝。”
“届时,六部三台将有半数空悬,李安石纵有千能,亦不足独撑朝纲。”
“此非才与不才之辩,实乃‘局’与‘势’之忧。”
他说得斩钉截铁,条分缕析,态度诚恳,而不夹私心。
此言一出,霍纲亦上前半步,低声道:
“臣……亦有此虑。”
“陛下若以王擎重之位予人替代,便等同坐实新党失势。”
“而朝廷根基,未必承受得起。”
“如今情势已非‘罢免数人’所能控制,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安石虽能胜任,却不能止乱。”
这句话传入殿中,使得群臣再次静默。
魏瑞拢袖而立,没有再出言,但他眼神微垂,显然也在权衡其中利弊。
果然,更多清流开始附声而出:
“陛下,臣等亦无不敬李大人之意。”
“只是,王擎重之位,乃朝纲所系,骤然替换,恐生动荡。”
“倘若群臣不应召,陛下将何以理政?”
“李大人之才,无疑;可陛下要思的是,‘局势’。”
“若新党悉数撂挑,朝廷半空,到时百政并出、无以接续,何以维纲?”
这不是反对李安石,而是在指出一个更可怕的现实:
——朝局非纸上谈兵。
——这不是比谁才高一筹,而是谁能稳住根基。
清流们终于回到了他们一贯的主张上——保纲、保局、保序。
不是不改革,而是不能“骤变”。
更有一位年长太常少卿出言:
“臣以为,可先以李大人署理吏部之权,待朝局稍稳,再以次第转任。”
“若强行替位,只怕将动朝根。”
而此时此刻,殿中众臣的心情亦再生变化。
先前一腔激昂,赞李安石之才;如今却被现实之墙重重一击。
是的,李安石能干——可他能干得了“王擎重的位置”吗?
能干得了“新党撑起的整个朝堂半壁江山”吗?
就一个人,就算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吏部尚书这位置,也不是一个人的官职。
它是一座桥梁,一道中枢,一道数十年构建的政治格局。
若真动了——
便是王擎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