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24章 朝堂之争曹操的抉择

第124章 朝堂之争曹操的抉择(3 / 4)

许下。

三日为急,三月为期。

三日误军者,无论谁,当斩。

三月乱阵者,无论谁,当出城。”

话音落地,风又动了。

还不等人缓过气,曹操又补了一句:“此线,为我护民,不为你们护官。”

那尚书郎的脸白了一寸,县丞的嘴角绷成一条线。

程昱低头,眼里露出一丝快意,却非常短。

荀彧长出一口气,又立刻把气提起来,不给自己“松”

的机会。

曹操把状纸折了一折,交回荀彧:“文若,你拿着,挂在庙前。

谁要挟印,谁要逼民,都拿这纸照照脸。

若有人借我之名,自行开仓,自移关防,自坏庙桥心,张辽、典韦,按军法。”

“喏。”

张辽与典韦齐声。

“夏侯惇。”

曹操转向那位单眼猛将,“延津催度,要的是‘快’。

城里要的是‘稳’。

你带一队,别在城里游走,在城外巡线。

谁在城外以‘市’扰军,以‘军’扰市,斩。”

“喏。”

“诸公。”

曹操最后看向文臣,“今日各人言尽于此。

朝堂之争,不许落到庙前粥棚。

粥棚的火若一日不熄,我曹孟德的心便一日不乱。”

他没有再讲大道理,只把最朴素的一条放在最显眼的位置。

话是粗话,意却稳。

殿里“是”

的应声齐了一片。

刚刚还硬得瓷的几张脸,表情像被人用温水抚了一次,硬劲压下去一层。

会散,众官分作两股水,各自涌向要去的地方。

有人去照影柜对第三刻清册,有人去问名亭添椅子,有人去粥棚添姜。

张辽去点巡线的兵,典韦去量“度”

夏侯惇出门就上马,铁蹄抬起时溅起一滩细碎的光。

荀彧把状纸卷起,交给门下,亲自走到庙前,吩咐把它挂在庙桥心的木柱上。

他又添了一行细字:三月为期,三日为急。

收笔后,他按了一下指印。

指印不红,却让木牌沉了一分。

他看了一眼粥棚那口锅,锅里的白气像一面小小的幡。

他忽然懂了曹操方才那句“粥棚不熄,心不乱”

,知道那是“线”

的另一端。

殿后回廊里风更直了。

郭嘉没有走远。

他靠着一根柱,手里把玩那只刻“清”

的小环。

指腹划过环缘,冰凉。

他笑,也不笑。

荀彧走过来,两人隔了一道影子。

“主公信你。”

荀彧说,“但只信了三分。”

“够了。”

郭嘉道,“剩下七分,给他自己怀疑。”

他轻轻咳了一声,像把体内那口“温”

压回去,“怀疑能护他。”

“护什么?”

“护‘人’。”

郭嘉看着庙前的一块空地,“我用‘术’把城皮缝紧,你用‘法’把城骨撑直。

刀线不相妨,布才成。”

“可你这布,”

荀彧盯着他的眼,“究竟是铺在许都,还是铺在你自己心上?”

郭嘉没答。

他忽然转头问:“今日朝堂争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想过,要不要把我先押起来,换一口‘快’?”

荀彧笑了一下:“想过。

然后我想到,刀与线得在同一匹布上走。

押了你,就断了线。”

“所以你才把状纸挂到庙前。”

郭嘉看着那张纸,像看着一枚被埋进墙里的钉,“钉得好。”

“奉孝。”

荀彧忽然压低声音,“你有些话,可以晚两章再说。”

“晚两章?”

郭嘉似笑非笑,“文若,你也爱讲段落。”

荀彧不再追问。

他知道,现在揭开,不合时。

朝堂之争才刚开场,狼还在北岸跑,旗还在风里抖。

最难的抉择,不是今日这道“底线”

,而是接下来那道“门”

门是在城里开的,还是在心里开的。

风把殿后的一盏小灯吹晃了一下。

灯罩里那点火舌照出墙上一块淡影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被废三年后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大明补牙匠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挺孕肚守寡后,错嫁的亡夫回来了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