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16章 天蚕入阁代号子明

第116章 天蚕入阁代号子明(2 / 6)

粉放入一只白瓷盂,盂壁涂过极薄的油,粉遇油即显,乍看无色,转瞬浮出一线灰白,“不是市里香,不是庙里香,是赌坊桌脚的‘定心香’。”

卫峥挑眉,“白帛记?”

“像。”

鸩不肯断言,“手法干净,避开‘安印’与盐星,只在净手之前做文章。

幸亏我们加了盐温,否则……‘母种’先要吐苦,再要歇命。”

“记下。”

卫峥对后随道,“凡入阁之人,衣衿袖口皆先过盐缸。

——‘子明守则’第一条:盐先于礼。”

“诺。”

“第二条:鼓先于声。

凡入阁步伐自敲,从一到四,四到一,心散者不得入。”

“第三条:灯后行。

镜灯不罩,先照指,再照印,后照叶。”

他一条条落下,像在写一部短而稳的律,写给人,也写给影。

郭嘉在门外听,偶尔咳一声,轻到几不可闻。

他的目光从“静”

字挪到鼓上,又挪回那小小的盐缸。

那些物件看似寒素,却一件件稳住了“术”

的骨。

“奉孝。”

荀彧缓步而来,手里提着一个木匣,匣内置石温器两枚,“按太素卷,‘冬以盐温,夏以水清’,今日风薄,阁内温再添一线。”

郭嘉点头,袖中指轻敲匣面,“‘道’不至于高,便要落在这些器物上。”

他顿了顿,“子明,‘守则’十条,今日出三,三日补十。”

卫峥应声,神色却不自满。

他知道“子明”

是赏也是担:子,年少;明,灯下。

代号既下,灯就照在他身上,他须比别人更慢,更稳。

(暗影视觉·鸩)

我把第一盏白瓷盅小心地搁在温石旁。

盅里的“活”

蜷着,像一个不愿醒来的字。

我轻轻把桑叶撕成极细的条,叶汁在指腹里渗开,涩,干净。

太素卷说,“蚕恶香,喜静,喜律”

,我便在心里打着极慢的拍子,一二三四,再从四回一。

我听见鼓在墙后很薄地应了一声。

我不知道是鼓应我,还是我应了鼓。

“叶淋过盐了?”

我问。

“淋过。”

小匠答,语声又低又稳。

他是王家的侄子,手稳,目也稳。

他看人不多看,眼睛只看叶、看盅、看鼓。

昨夜我去王家,把他从香火旺处引来,他没问“钱”

,只问“规”

我把“规”

写在纸上,给他看。

他点头,说“是庙,不是坊”

,便来了。

“庙,不是坊。”

我在心里重复一遍,把盅轻轻挪了一指宽。

我懂这四个字的意思:坊是“快”

,庙是“久”

“久”

的东西,最怕杂味。

门外传来脚步,比鼓稍快。

我回头看去,是陆稷。

他把手洗得很干净,耳背那一点浅白几乎退尽。

昨夜他在“云来”

输,对我们而言,是赢;对他而言,是回。

他小心地立在门槛外,低声:“我在外间记数,不进阁。”

我点头,“你适合记声。”

“记声?”

他不明白。

“夯杵、鼓、步、心跳。”

我把第三盏白瓷盅挪到温石另一边,“数得出,才知道‘术’有没有稳。”

他眼里忽然亮了一下。

我知道他想明白了:钱的“道”

与“术”

,归根结底是律——是风与鼓与人的步调在一条线上走。

走慢,不散;走快,不乱。

我重新把笛插回袖里。

笛不响,心就不乱。

第一轮入阁,一切都照“子明守则”

的节拍走。

第二轮入阁,风里多了一线甜。

甜不刺,是牛脂的甜,薄薄缠在门框的内侧。

鸩指腹一抹,拈出极少的白粉,放入盂中,油光一闪,“并州刀客抹手的脂。”

“他们先来探门。”

卫峥冷笑,“不急。”

“油不碍事。”

郭嘉开口,嗓音更低,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补牙匠 被废三年后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挺孕肚守寡后,错嫁的亡夫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