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16章 天蚕入阁代号子明

第116章 天蚕入阁代号子明(1 / 6)

拂晓的雾从洛水上抬起,像一层未干的纸,轻轻覆在庙桥之上。

桥心的薄布已撤,“正逆之界”

四字在清冷的日光里显出石的纹理,收笔处藏着盐星,细微一闪,随即归于沉静。

桥侧新立了“问名亭”

,亭檐下挂着一条白帛,角上用小楷写着:“白帛若愿回名,来日请坐明前。”

旁边摆着一盏姜汤,热气薄薄,味道干净。

“王师封签——开。”

卫峥提声不高,却压得住风。

两名都吏抬起封签,短收笔一顿,印在木匣封角,印痕在光下沉稳暗。

匣不大,匣内更小。

小到只容得下十余枚白瓷盅,每盅里卧着细若丝的“活”

“活”

在动与不动之间,像一星极浅的呼吸。

围观的人群被木栅稳稳隔开,谁都伸不进手,只能看。

看见便足够:王师送来“母种”

,在明处;王师立“问名”

,在明处;王师请人喝姜汤,也在明处。

荀彧立在亭畔,手中簿册不离,记“回流账”

他的笔画如线,线下是人名、乡里与所经之路。

有人报名,他只问四句:“几口?几亩?走何路?何时回?”

答完,不兑银也记名。

名一入,心就定。

郭嘉站在桥阴,披着一件薄裘,气色比昨日又淡了一线。

袖中罗盘匣静,不取。

他低头看“正逆之界”

的“逆”

字,收笔极狠,像刀斩。

他不言,只在心里把这刀磨了一遍,刃不动,锋更稳。

“奉孝。”

荀彧轻声,指尖压住簿角,“庙桥晓仪可毕?”

“毕。”

郭嘉目光从桥身上移开,落到两辆不起眼的牛车上,“入城。”

牛车不起眼,却各有一枚细得险些看不见的暗钉,钉顶镶着金丝微纹。

阳光侧斜,纹里藏的盐星微微起伏。

车后,一列披灰的窄框木箱随行,箱面刷“安”

字,收笔短三分,皆与昨日示范一致。

“暗影之阁,守则今日起行。”

卫峥抱拳,眼底露出一线锋光。

“代号。”

郭嘉收回视线,声音不高,“子明。”

卫峥一怔,随即点应下。

几名暗影在风中无声交替,符牌传手,像几道在光下翻面的鱼鳞,把人群的视线自然牵走。

庙桥东侧的粥棚响起短促的木杵声,姜的香稍稍浓了一把。

动静皆有度:“明”

处有看头,“暗”

处有路。

天蚕入城的第一程,就这样穿过“正逆之界”

,进入许县的腹地。

沿途立木标,皆写“讨逆”

木标旁,第一段夯土路已铺上青石。

石面未热,然而稳。

稳定是“术”

,也渐渐长出“道”

……

“暗影之阁”

不在闹市。

它在城北一处旧祠的地下。

旧祠供过经,毁过,又重立;地下的地窖原作储粮之用,被重修为“蚕室”

入口改为两道回形的廊,廊角置盐坛与清水缸。

门额悬一块黑木小牌,不书“阁”

,只刻“静”

第一道门,净手。

盐温水,不烫,微涩。

第二道门,熄香。

香是人间好物,但“蚕恶香”

第三道门,息声。

门内铺鼓面,步落鼓皮,声沉,不散。

太素残卷载:“蚕喜静而喜鼓,喜鼓者,非喧哗也,律也。”

于是“阁”

内设一面小鼓,鼓点稀缓,掌在鼓上轻轻落,像心跳,像整座城的步伐在墙后同步。

鸩提着一只薄竹篮先入。

篮里是清洗过、阴干未透的桑叶,叶脉青,叶面无油。

她把笛收进袖里,指尖在门槛上抹过,一层看不见的粉被她轻轻收进指腹。

“香粉。”

她低声,“谁带了。”

“从哪道门?”

卫峥问。

“第一道。”

鸩把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反贼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大明补牙匠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被废三年后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铁马冰河肝胆照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