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声未起,许县算房的窗纸已微亮。
窗外“讨逆路”
第一段的夯杵声一下一下,像把夜里剩下的潮气慢慢挤出土地。
室内,灯仍点着,灯焰稳,影也稳。
荀彧把昨日“流水”
二字旁新添的一点红圈干了干,合上朱盖,抬眼看案前的人。
陆稷。
昨夜在“云来”
输了一局的“财神”
。
他换了干净的襟衣,衣角仍补着旧补,耳背的盐粉洗去大半,还有一线浅白没退尽。
他双手抱拳,不敢坐,只把一本薄薄的笔记呈上。
荀彧示意近前,翻开笔记,第一行写着四个字——
“钱者,流也。”
字不大,骨力自见。
荀彧的指尖停在“流”
字上,点了一点,“你何解‘流’?”
陆稷答得很慢,每一个字像在某个秤盘上过了秤:“流,有势,有器,有岸。
势不立,器不固,岸不明,钱便浑。
浑则易腐,腐则人心乱。”
“岸?”
荀彧笑了一下,把笑收住,“你把谁当岸?”
“王法、乡约、绢信。”
陆稷抬目,“还有一块刻了字的石。”
“正逆之界。”
荀彧道。
陆稷点头,神色郑重,“昨夜出‘云来’,我在桥中央站了一站。
那两字刻得狠。
狠不是为拦人,是为给人一个回头的由头。”
两人对坐的桌角,摆着一只小木盆。
盆底涂了一层薄薄的油,油里和着粉。
是“盐星盆”
。
荀彧把盆推给陆稷,“你说‘器’,我们且从你手熟的‘术’说起。
——钱之‘术’,你来讲。”
陆稷不敢推辞,他把袖抚平,让自己像昔日左藏局里讲训的司钱史那样平稳,“钱之术,一曰账,二曰印,三曰路,四曰灯。”
荀彧,“详。”
“一曰账:账有三注——可露、可封、可丢。
昨夜我又添一注‘可回’。
不回者,死账;能回者,活账。
王师今开‘照影柜’,昼兑、问名,是‘露’;丝票‘安印’收笔短,‘金线微纹’藏盐星,是‘封’;夜禁兑、暗柜问名,是‘丢’;至于‘回’——”
陆稷指了指窗外,“桥与路,引心回。”
“二曰印:印令须简。”
他举起新样丝票,“正面的‘安’,一眼知其真;背面的‘正逆’暗印,手摩即涩;角孔成品字,避伪钉;金线微纹里藏‘盐星’,盐入纸,纸不腐,印不乱。
——印不乱,人心才不乱。”
“三曰路:钱要走路。
路有明暗。
明路是照影柜、粥棚、工役之薪;暗路是驿枕、盏票、水盏之递。
昨夜我们换了暗枕,今夜要换盏票——让所有水上的钱先过‘正逆之界’。”
“四曰灯:灯不是为照亮桌面,是为照薄‘影’。
云来的灯一揭半罩,盐、油、印、记,无所遁形。
灯挪得巧,影自惊。”
荀彧默然良久,忽道:“你昨夜输给谁?”
“输给‘名’。”
陆稷眼里闪过一点自讥,“快的人赢的是‘息’,久的人赢的是‘名’。
名在时,钱不敢乱。”
“好。”
荀彧合上笔记,把它推向案外,“你去吧。
自今日起,你入‘照影柜’,教‘术’。
张榜三问,立窗三器,昼兑添一尺‘镜灯’。
——记名,挂于‘明’。”
陆稷躬身,“诺。”
他刚转身,帘后轻轻一响。
郭嘉到了。
他披着一件极薄的白裘,气色比昨夜更淡。
罗盘匣搁在他的掌中,匣面冷。
他咳了一声,不重,却像有人在心口弹了一下絮。
他把匣放在案角,眼在二人之间转了一转,笑意极浅,“我来听‘术’。”
荀彧起身,“‘术’,已讲。
该讲‘道’。”
郭嘉点头,伸指轻敲匣面,“钱之道,在信。”
他不看簿,只看窗外第一根路标。
“信,不是把钱放在柜里的锁眼里;信,是把钱放进人的日子里。
能吃,能睡,能活,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