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下,钟楼的裂缝被黑暗缝紧。
三声钟已尽,城北的喊杀像退潮,留下的只有风在废墟间摸索。
粥棚的火被压成一星红,梁上的赭印在余烬里半暗半亮,印旁那一笔“安”
的收尾,像一条被按住的气。
郭嘉站在钟楼阴影的末端,背手看向城东。
他的视线掠过断旗、过街的影、庙门檐角那一点返白的盐渍,最后停在一列将要转动的车辙上。
车辙还没有印在地上,他却先在心里铺好了线:一条正线,两条暗线,三处岔口,四道墙。
“子廉。”
他低声,“前墙,不动刃,不响器,十步一人,二十步一暗。
墙要像没墙。”
“明白。”
夏侯惇把斧背横在肩窝,斧锋入鞘,目光扫过巷口,“不动刃。”
“文远。”
郭嘉转头,“后墙。
三小队交替回环,任何人回头,都只看见‘自己人’。”
张辽抱拳:“谨遵。”
“恶来,守轴。”
郭嘉指了指即将启程的那列车,“你只看车轮与车辙,谁敢靠轮一掌之内,先搬人,再搬他胆。”
典韦笑,笑得像一块安稳的铁:“知道。
今晚轮子比人金贵。”
荀彧从庙里出来,袖中银铃仍塞着白绵。
他把一卷誊清的敕文递给亲信,低声道:“行在令,晓。”
随即抬眼:“奉孝,‘空票’者已交张将军看押。
沿线十七渡、三城门皆换赭印,旧印封箱。”
郭嘉点头,目光落在文案旁青砖上的“安”
。
他把指腹在空中按了一下,像把这一个字按在所有人心上:“走。”
他没有说出“谁走在中间”
。
知道的人不问,不知道的人也不该问。
今晚的车驾,不是雕龙画凤的凤辇,是几辆普通的罩篷小车:一车载“病者与妇孺”
,一车载“账册与印盒”
,一车空。
一轴两轮,轮辋缠麻,防响。
车前不挂铃,马口不戴铜,都用缰勒在最软的一处。
火把不举,换成油灯,灯焰罩绢,光似被水压了一层。
队列里有近有远,近的,是可以被看见的;远的,是可以被“误以为看见”
的。
“今夜三条线。”
郭嘉最后叮嘱,“一线走城东南角门,二线绕上林后壁,三线直穿西市旧巷。
每线各携一‘空车’,每线各带一‘赭印’。
任何人问,先递印,再递‘安’。”
“‘安’?”
典韦不解。
荀彧笑,把袖口轻轻一抚:“就是庙门槛上的那个字。”
典韦憨厚点头,扭头看车,目光变得比铁还稳。
队列动了。
第一车出巷时,轮胎擦过地砖的一道细痕,出极轻的一声“嗒”
。
那声轻得像一滴水。
第二车越过门槛,又是一声“嗒”
。
所有的足音都被这两声“嗒”
吃住了,吃得干净。
街角的粥棚里,还在添粥。
姜在粘稠的白里轻轻转着,像钟声转进人的胃里。
——(鸩·视觉)
我走在第二线的最边上。
风被巷子狭住,像一条细线从我的颊边擦过去。
城墙脚下的影坑、倒塌门楣的倾斜、砖缝里那一丝起霜的白,我都看了一遍。
反铃的“喉”
被拔了两处,还有余音,我不信它不会再挣扎。
挣扎不会在正道上,挣扎只会在角落。
小巷的尽头有口古井,井圈裂,井绳烂,井沿上坐着一个背着麻袋的老人。
他的手在抖,抖得细。
袋口露出一截儿童的木偶,木偶没有眼睛,只有两条划开的槽。
我看了他一眼,没停。
他的手太干净,干净得像刚洗过“砂”
。
砂进不了这类人家的井。
他的鞋钉是新打的,打得急,钉头还亮。
我走过他身边时,袖里扇骨一转,在他袋口轻轻一点。
木偶倾了一下,袋底出“叮”
的一声极细的响。
不是铜,是竹片;竹片上抹了豆粉香——那是第二口“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