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95章 天子之泪鬼才之心

第95章 天子之泪鬼才之心(1 / 6)

薄暮压城,钟楼的影子像一柄倒悬的大刀,锋口对准废墟间最狭窄的一道巷。

风从断檐间掠过,带着冷砂,比白日更细,像一层看不见的灰,轻轻落在人的睫毛上。

粥棚的姜香尚在,三处赭印挂在梁上,印边那半分故意磨出的缺口,被火光照出一圈暗金的边。

郭嘉立在钟楼下,指腹搭着旧木的纹理,木纹起伏像小小的河道。

他把那枚刻着“安”

的木筹按在掌心,收,又放,最终轻轻抵在钟楼的下梁。

荀彧携卷而至,袖中银铃塞了白绵,沉沉不响。

“今夜三声,”

郭嘉低声,“一声‘安’,二声‘路’,三声‘诏’。

钟声到处,反铃自哑。”

“文告俱备,”

荀彧点头,“我已草定:‘皇帝行在许,安民为先;赈粥三处,赭印独行。

’不言‘伐’,不言‘复’。”

“好。”

郭嘉侧,“子廉,文远,仍旧两翼成墙,不出刃。

恶来守钟下,见我抬手再动。”

“诺。”

夏侯惇把斧背横在肩窝,目光淡淡扫过钟楼四角。

张辽低声分派,十余名直行营卒像阴影,贴着墙根散开。

典韦将链球轻轻一落,铁环接木的声响低得几不可闻。

城北杀声渐远,雾被夜凉抽薄,废墟像沉到更深的一层。

粥棚前,孩子抱柴而跑,粥瓢在火光里起落,姜丝游在白粥上,浮浮沉沉。

郭嘉仰头看钟,钟身裂有一道细缝,缝里陈灰未拂。

他轻笑:“旧钟也得会说新话。”

荀彧道:“奉孝,‘空票’之事?”

“留在二声之后。”

郭嘉把目光从钟上落回地面,“有人必来赎命。

他以为是来赎自己,其实是在替‘手’露面。”

他言毕,袖内微咳一声。

咳很轻,像落尘。

荀彧侧目,欲言又止。

郭嘉抬手,笑意如常:“风凉耳。”

——(鸩·视觉)

钟楼的木梯踩上去会“吱”

一下,我把每一步落在“吱”

与“吱”

之间。

钟唇很冷,我用指腹扶了一瞬,手指被冷气吸紧,像被一口无形的井轻轻拽住。

楼板下,我早把反铃的银线从砖缝里挪开,塞了一枚细竹楔。

竹楔不显,偏音会被它引回去,撞在木鱼的背上自耗。

我从袖里取出一小包盐,指甲轻轻刮开。

盐白在月色里淡得像粉。

抹在木鱼背面,遇潮返白。

白不是给我看的,是给他看的——那个把斧背当羽毛的人。

他的眼比刀快,能在钟声里拎出一根偏音的刺。

楼下风动,火光像要被吸过去。

我趴在窗洞边,看见粥棚前那位孩子把柴抱得更紧。

他抬头望钟,目光里亮出两点光。

我忽然想到很多年前另一个孩子,他抱着空碗,抬头看我,问:“今日还有姜吗?”

那时我只会煮粥。

我以为人世间的“安”

就是一碗粥。

后来我懂了,“安”

要有人按住刀,要有人按住心,要有人按住声。

我把扇柄横在窗台上,扇骨收起,只露一寸白。

白可以引目,也可以引杀。

今夜,它只引钟。

——

第一声钟响。

钟声不高,却重,像在废墟心口按下一掌。

按下去,尘土被拍得更细,瞬间又落回地上。

粥棚前队伍里,有老人把碗捧得更稳,有孩子不由得向前挪了一小步,似乎想更靠近一点那声音的来处。

“安。”

郭嘉低声,像是对钟说,也像对城说。

第二声钟起时,城东巷口多了三个人影。

其一肩背油布卷,其二怀里抱一个窄口木匣,其三手里握着一张没有名字的票。

票上的赭印新刻,边上那处缺口极浅,像是“学旧”

学得稍差。

他们缓缓靠近庙前的文案处,眼睛看着地,不与人对。

荀彧抬目,指尖一点不曾离开笔锋,他只“嗯”

了一声,像随口应了队伍里一个孩子的问话:“再添一瓢。”

“路。”

郭嘉第三次低声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剥夺金手指(清穿)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天启大明 铁马冰河肝胆照 反贼 你说他缺德?他根本就没有那东西 大明补牙匠 大宋第一女皇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