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37章 天工符文砖地基之秘

第37章 天工符文砖地基之秘(1 / 5)

天刚亮,濮水东岸的窑场冒出一股白气。

潮夜的冷在窑口退了一步,火膛里“咕”

的一声,像有人在密处咳了一下痰。

天工司设在河湾的临时“砖务所”

升起第一面小旗,青白相间,表示“开窑”

旗影刚稳,楔木敲击的节拍就从窑坎边接连传来,三响齐,一响轻,五响齐,一响重,七响齐,停。

匠徒们跟着这个节拍上煤、添柴、抽灰,像一支早起的军。

程昱披着灰斗篷,站在窑场的长堤上,袖口沾了石粉。

他一看窑火的颜色,便知道黏度到没到,火候够不够。

旁边老窑户“灰公”

挽着袖子,手背半黑,半是火,半是灰。

灰公不爱说话,眼神却跟秤砣一样稳。

他只抬眼瞧了程昱一眼,又低头把一捧细灰往窑口上撒,灰在红光里敛成一条细带,像给火上了一层薄薄的“皮”

“开窑。”

程昱道。

窑门一歪,热浪顶面而来。

匠徒们用两根长铁叉挑出头炉砖,砖面青里泛黄,敲之“当当”

作脆。

灰公斜瞥一眼,抽了抽鼻子:“青灰味够,水吐得净。”

他伸手去摸一块,指肚在砖面轻轻一拂,砖的皮理像鳞,顺指而伏。

郭嘉到了。

他昨夜睡得短,眼底却明得过分。

天工司设的“砖谱台”

就在窑边,他过去,把竹牌按上案。

竹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蛇,蛇目里有一点,是今日的“印位”

他抬手,示意押字的匠徒把第一枚“符文砖”

翻过。

砖的底面有一组细纹,非花非画,像笔划,又像刻刀留下的呼吸。

纹由四类直线与两种微弧组成:一类叫“向”

,以细线指砖的朝向,砌入时不致倒逆;一类叫“缝”

,在砖侧边刻双短痕,告诉匠徒应合“宽缝”

还是“窄缝”

;第三类叫“息”

,是砖腹的一枚小孔,孔不穿透,只作气道;第四类叫“脊”

,是底面的一道凸线,用来把砖层的力往两侧分走。

两种微弧,一叫“回”

,一叫“止”

“回”

刻在角,表示此砖该用在环街“慢角”

;“止”

刻在头,表示此砖该立作“止马柱”

一侧的锁边。

“今日之印,蛇目在‘向’字旁,靠北一分。”

郭嘉把“蛇目一点”

的位置用朱笔点了一点,“凡今日出砖,不论何‘式’,此点不可错。

错者,回收坯料,罚工半日。”

他说得慢,却不冷。

匠徒们抬头应“喏”

,眼睛在砖与竹牌之间来回走,像记一个与吃饭一样重要的“法”

“再说‘灰’。”

他把案上另一份薄册递给灰公,“糯米灰兑比,今起改为‘三三一’——三斗熟灰,三斗糯粥,一斗清水。

灰要静‘三息’,两息行走,一息停手,刮面压缝。

不许贪快,快则不稳。”

灰公点头,不争一字。

糯米灰在此时还是“新法”

,窑户们一开始笑,说“饭入灰中,穷人吃什么”

两回试用后,笑声没了。

砖缝像被一股看不见的筋连住,水一时进不去,风也不敢乱钻。

灰公把糯粥挑到灰盆上,灰面冒出极细的气泡,一粒粒破开,像人从水下浮出,先吐了个喘。

蔡文姬从堤上走过。

她披一件浅色短斗篷,指间夹着一截旧断弦。

她没进窑场,却停在“砖谱台”

的侧影里。

三响齐,一响轻,五响齐,一响重,七响齐,停——她把这节拍记进心里。

敲砖的声也有节,翻砖的声也有节。

她微微眯眼,像在辨一支新乐:那乐不在弦上,在泥里,在火里,在一枚又一枚刚出窑的青黄之间。

“奉孝。”

程昱侧头。

“仲德。”

郭嘉把第一块“符文砖”

交给他,“今日先试基。”

试基不是大屋,是一间不起眼的“谷仓小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被废三年后 大明补牙匠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