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笑了:“行,就按你说的来。
我也佩服你,都这样了还能撑着,不像张启明那样怂。”
晚上收工,陈立东骑着那辆旧自行车,载着林慧回家。
晚风拂过脸颊,带着路边桂花树的香味,比奔驰里的香水好闻多了。
“今天赵师傅说,他儿子结婚,想用咱们厂的边角料做个铁制的喜字,又好看又有意义。”
林慧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暖暖的,“我说没问题,让他随便用,咱们还能帮着一起做。”
陈立东握紧车把,突然想起张启明日记里的那句话:“繁华落尽,才知道最珍贵的不是订单和钱,是愿意跟着你吃苦的人,是能安心喝碗热粥的家。”
他以前总想着“做大做强”
,却忘了,能让身边的人踏实,才是最实在的“成功”
。
第五节:平淡的答案
一年后的深秋,“立东机械”
还在那间老车间里。
规模没扩大,却比以前红火多了——他们接的都是小订单:给学校做课桌椅,给社区做垃圾桶,给农户做农具,利润不高,却稳定,回款快,工人的工资从不拖欠,逢年过节还能点奖金,买点米面油。
林慧的父亲真的来厂里看门了。
老人每天早上六点就到,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还在门口种了几盆月季花,红的、粉的,开得热热闹闹。
中午他会帮着林慧做饭,煮一大锅面条,卧几个荷包蛋,工人们吃得满头大汗,说“比饭店的好吃”
。
这天,陈立东去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
坐在他旁边的是以前的“同行”
老周——以前开着家大机械厂,现在破产了,在菜市场租了个摊位卖菜。
“立东,真羡慕你。”
老周的手里还拎着个装着青菜的塑料袋,“我现在每天收摊回家,能喝两盅小酒,睡得香,比以前当老板时强多了。
以前天天担心订单、催款,头都白了,现在虽然累点,却踏实。”
台上的领导在讲“如何做大做强,打造行业标杆”
,陈立东却在笔记本上写:“能活下去,能让跟着你的人有饭吃,能让家人安心,就是最好的企业。”
他想起张启明,想起那些因为“贪大”
而倒下的老板,突然明白他们输的不是市场,是把“活着”
和“成功”
搞混了——活着不需要太大的摊子,不需要太多的钱,只需要守住底线,守住身边的人。
散会后,陈立东去菜市场买菜,又遇见了老周。
老周非要塞给他一把青菜:“自家种的,没打农药,你拿回去给嫂子和孩子尝尝。”
陈立东笑着接过,青菜上还带着露水,新鲜得很。
他想起以前在酒桌上,大家递过来的都是茅台、中华,却从没这么暖过——那些虚头巴脑的“面子”
,远不如一把新鲜的青菜实在。
回家的路上,手机响了,是小林。
她现在已经是办公室主任了,声音里满是兴奋:“陈总,社区又来订单了!
要做一批新的健身器材,说咱们上次做的结实,用了一年都没坏,还推荐给了其他社区……连隔壁街道的主任都打电话来问,能不能给他们也做一批!”
小林的声音透过听筒传过来,带着抑制不住的雀跃,“我跟他们约了明天上午谈细节,您看咱们车间的产能够不够?”
陈立东握着方向盘,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车窗外,深秋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来,在马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暖融融的。
“够!
让赵师傅把手里的活儿排排优先级,健身器材的订单先接,保证质量。”
他顿了顿,补充道,“对了,跟社区说,咱们还是按之前的价格,不涨价——都是街坊邻居,实惠点好。”
挂了电话,陈立东看着后视镜里自己的脸,眼角的细纹还在,但眼神里没了之前的焦虑,多了几分踏实。
他想起去年这时候,自己还在江边纠结要不要放弃,现在却能笑着接订单,心里满是庆幸——庆幸自己没走张启明的老路,庆幸还有一群愿意跟着自己吃苦的人,更庆幸林慧没放弃他。
回到家时,林慧正系着围裙在厨房做饭,抽油烟机嗡嗡响着,空气里飘着红烧肉的香味。
“回来啦?”
林慧探出头,脸上沾了点面粉,“爸在院子里跟赵师傅聊天呢,说要给车间焊个新的工具架,省得零件